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社会心态研究是当前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趋势 | 第10页 |
1.1.2 个体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 | 第10-11页 |
1.1.3 当代大学生社会心态发展不稳定 | 第11页 |
1.1.4 家庭是个体最早的社会环境 | 第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2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20页 |
1.3.3 国内外研究不足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2.1 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 | 第21页 |
2.2 社会心理学相关理论 | 第21-23页 |
2.2.1 社会学习理论 | 第21-22页 |
2.2.2 个体社会化理论 | 第22页 |
2.2.3 家庭中亲子互动现象 | 第22-23页 |
2.3 社会心态相关理论 | 第23-25页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25-28页 |
3.1 问卷的编制 | 第25-26页 |
3.2 问卷信效度分析 | 第26页 |
3.3 研究对象与目的 | 第26页 |
3.4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3.5 研究假设 | 第27-28页 |
第四章 数据分析及结果 | 第28-48页 |
4.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第28页 |
4.2 研究对象的家庭因素特征 | 第28-30页 |
4.3 研究对象的社会心态特征 | 第30-31页 |
4.4 不同家庭因素的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差异性分析 | 第31-39页 |
4.4.1 不同家庭结构的大学生社会行为倾向具有差异 | 第31-32页 |
4.4.2 不同教养方式的大学生社会认知、社会情绪具有差异 | 第32页 |
4.4.3 不同父母关系的大学生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社会行为倾向具有差异 | 第32-33页 |
4.4.4 不同父亲学历的大学生社会价值观具有差异 | 第33-34页 |
4.4.5 不同母亲学历的大学生社会价值观具有差异 | 第34-35页 |
4.4.6 不同父子(女)关系的大学生社会情绪、社会行为倾向具有差异 | 第35-36页 |
4.4.7 不同母子(女)关系的大学生社会情绪、社会价值观、社会行为倾向具有差异 | 第36-37页 |
4.4.8 不同父子(女)互动的大学生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社会行为倾向具有差异 | 第37-38页 |
4.4.9 不同母子(女)互动的大学生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社会价值观具有差异 | 第38-39页 |
4.5 大学生社会心态与家庭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39-48页 |
4.5.1 大学生社会认同与家庭因素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 | 第39-40页 |
4.5.2 大学生社会信任与家庭因素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 | 第40-41页 |
4.5.3 大学生社会安全与家庭因素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 | 第41页 |
4.5.4 大学生社会公正与家庭因素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 | 第41-42页 |
4.5.5 大学生乐观情绪与家庭因素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 | 第42-43页 |
4.5.6 大学生自豪情绪与家庭因素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 | 第43页 |
4.5.7 大学生冷漠情绪与家庭因素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 | 第43-44页 |
4.5.8 大学生择业观与家庭因素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 | 第44页 |
4.5.9 大学生爱情观与家庭因素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 | 第44-45页 |
4.5.10 大学生社会观与家庭因素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 | 第45-46页 |
4.5.11 大学生社会参与行为与家庭因素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 | 第46-47页 |
4.5.12 大学生社会排斥行为与家庭因素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 | 第47-48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48-56页 |
5.1 大学生社会心态的主要特征 | 第48-49页 |
5.1.1 大学生总体趋于积极,健康、向上 | 第48页 |
5.1.2 大学生消极社会心态日益突出 | 第48-49页 |
5.2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 第49-53页 |
5.2.1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社会认知的影响 | 第49-50页 |
5.2.2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社会情绪的影响 | 第50页 |
5.2.3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 第50-51页 |
5.2.4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社会行为倾向的影响 | 第51-53页 |
5.3 培育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对策建议 | 第53-56页 |
5.3.1 家庭层面 | 第53-54页 |
5.3.2 高校层面 | 第54-55页 |
5.3.3 大学生层面 | 第55-5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6-57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6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附录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