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 第12-15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4 研究思路及结构 | 第15-18页 |
第二章 使用HUD对航空器运行的影响分析 | 第18-27页 |
2.1 HUD对航空器进近过程的影响分析 | 第18-19页 |
2.1.1 HUD工作原理 | 第18页 |
2.1.2 HUD提高飞行品质的原因 | 第18-19页 |
2.2 厦门高崎机场运行现状分析 | 第19-23页 |
2.2.1 厦门高崎机场跑道及进近灯光系统分析 | 第19-22页 |
2.2.2 厦门高崎机场着陆最低运行标准分析 | 第22页 |
2.2.3 厦门高崎机场气候特征分析 | 第22-23页 |
2.3 使用HUD实施特殊批准的精密进近机场最低运行标准分析 | 第23-27页 |
2.3.1 使用HUD实施特殊批准I类精密进近运行程序分析 | 第23-25页 |
2.3.2 使用HUD实施特殊批准I类精密进近运行的灯光剖面分析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基于航空器接地点预测的使用HUD运行的安全评估 | 第27-57页 |
3.1 BP神经网络模型结构及数学描述 | 第27-30页 |
3.1.1 BP神经网络模型结构 | 第27-28页 |
3.1.2 BP神经网络模型算法的数学描述 | 第28-30页 |
3.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航空器接地点位置预测 | 第30-51页 |
3.2.1 BP神经网络输入层样本选取 | 第31-42页 |
3.2.2 数据归一化及反归一化处理 | 第42页 |
3.2.3 使用HUD运行的接地点位置预测 | 第42-51页 |
3.3 基于航空器接地点位置的使用HUD运行的安全评估 | 第51-57页 |
3.3.1 使用HUD运行的安全评估结果 | 第51-53页 |
3.3.2 未使用HUD运行安全评估结果 | 第53-55页 |
3.3.3 使用和未使用HUD运行安全评估结果对比 | 第55-57页 |
第四章 基于风险衡量标准模型的使用HUD运行的安全评估 | 第57-85页 |
4.1 使用HUD运行安全评估的假设条件 | 第57页 |
4.2 使用HUD运行的安全评估指标选择 | 第57-59页 |
4.3 风险衡量标准模型的构建 | 第59-63页 |
4.3.1 风险评估准则的确定 | 第59-62页 |
4.3.2 风险衡量标准模型 | 第62-63页 |
4.4 使用HUD运行的安全评估指标等级评定 | 第63-77页 |
4.4.1 使用HUD运行的安全评估风险发生可能性的确定 | 第63-74页 |
4.4.2 使用HUD运行的安全评估风险发生后严重性的确定 | 第74-76页 |
4.4.3 使用HUD运行的安全评估指标等级评定 | 第76-77页 |
4.5 基于风险衡量标准对使用HUD运行的安全评估及结果分析 | 第77-85页 |
4.5.1 基于风险衡量标准对使用HUD运行的安全评估 | 第77页 |
4.5.2 使用HUD运行的安全评估指标Borda序值确定 | 第77-78页 |
4.5.3 使用HUD运行的安全评估结果分析 | 第78-80页 |
4.5.4 使用HUD运行的风险缓解方法 | 第80-85页 |
第五章 使用HUD运行的安全评估方法有效性验证与对比 | 第85-92页 |
5.1 使用HUD运行的评估方法有效性验证 | 第85-88页 |
5.1.1 使用HUD运行的安全评估结果 | 第85-86页 |
5.1.2 使用HUD运行的评估方法有效性验证 | 第86-88页 |
5.2 使用HUD运行的安全评估方法对比 | 第88-90页 |
5.2.1 使用HUD运行的安全评估方法优缺点对比 | 第88-90页 |
5.2.2 使用HUD运行的安全评估结果对比 | 第90页 |
5.3 建议的使用HUD运行的安全评估方法 | 第90-9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
附录 A | 第97-103页 |
附录 B | 第103-107页 |
附录 C | 第107-12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27-128页 |
致谢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