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问题 | 第10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第2章 理论依据 | 第12-17页 |
2.1 创造性思维的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2.1.1 创造性思维在国外的历史与现状 | 第12-13页 |
2.1.2 创造性思维在国内的历史与现状 | 第13-14页 |
2.2 儿童微电影的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2.2.1 微电影在国外的起源 | 第14-15页 |
2.2.2 微电影在国内的起源 | 第15页 |
2.3 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2.3.1 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国外的历史与现状 | 第15-16页 |
2.3.2 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国内的历史与现状 | 第16-17页 |
第3章 基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小学微电影校本课程的开发 | 第17-33页 |
3.1 学校概况分析 | 第17-18页 |
3.1.1 学校基本情况 | 第17页 |
3.1.2 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 | 第17页 |
3.1.3 课程体系 | 第17-18页 |
3.2 学习者分析 | 第18-20页 |
3.2.1 一般特征分析 | 第18-19页 |
3.2.2 思维发展分析 | 第19页 |
3.2.3 初始能力分析 | 第19-20页 |
3.3 学生创造性倾向调查研究 | 第20-24页 |
3.3.1 调查工具 | 第20页 |
3.3.2 调查对象 | 第20-21页 |
3.3.3 调查结果分析 | 第21-24页 |
3.4 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 | 第24-25页 |
3.4.1 时代性 | 第24-25页 |
3.4.2 校本性 | 第25页 |
3.4.3 专业性 | 第25页 |
3.5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确立 | 第25-26页 |
3.5.1 总目标 | 第25页 |
3.5.2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第25页 |
3.5.3 过程与方法目标 | 第25-26页 |
3.5.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第26页 |
3.6 课程的组织形式 | 第26-28页 |
3.6.1 强化活动实践 | 第26页 |
3.6.2 注重因材施教 | 第26页 |
3.6.3 强调多元评价 | 第26-28页 |
3.7 课程内容的选择 | 第28-30页 |
3.7.1 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 | 第28-29页 |
3.7.2 教材内容的编写原则 | 第29-30页 |
3.8 课程的实施保障 | 第30-31页 |
3.8.1 实施方式 | 第30页 |
3.8.2 课时安排 | 第30-31页 |
3.8.3 纸质教材 | 第31页 |
3.8.4 网络资源 | 第31页 |
3.9 课程的特点 | 第31-33页 |
3.9.1 学习共同体碰撞思维火花 | 第31-32页 |
3.9.2 实践出真知践行创新思维 | 第32-33页 |
第4章 基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小学微电影校本课程的实践 | 第33-51页 |
4.1 项目教学法 | 第33-39页 |
4.1.1 概念界定 | 第33页 |
4.1.2 适用章节 | 第33页 |
4.1.3 案例及分析 | 第33-38页 |
4.1.4 问题总结 | 第38-39页 |
4.2 范例教学法 | 第39-45页 |
4.2.1 概念界定 | 第39页 |
4.2.2 适用章节 | 第39页 |
4.2.3 案例及分析 | 第39-43页 |
4.2.4 问题总结 | 第43-45页 |
4.3 问题教学法 | 第45-51页 |
4.3.1 概念界定 | 第45-46页 |
4.3.2 适用章节 | 第46页 |
4.3.3 案例及分析 | 第46-49页 |
4.3.4 问题总结 | 第49-51页 |
第5章 基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微电影校本课程的应用效果研究 | 第51-61页 |
5.1 前期工作 | 第51-52页 |
5.1.1 准备实验材料 | 第51页 |
5.1.2 选取实验对象 | 第51页 |
5.1.3 设计实验步骤 | 第51-52页 |
5.2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52-56页 |
5.2.1 测试题设计 | 第52页 |
5.2.2 词汇测试 | 第52-54页 |
5.2.3 图画测试 | 第54-56页 |
5.3 访谈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56-61页 |
5.3.1 对学生的访谈 | 第56-57页 |
5.3.2 对老师的访谈 | 第57-59页 |
5.3.3 对家长的访谈 | 第59-61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1-64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61-62页 |
6.1.1 项目教学法提升合作探究能力 | 第61页 |
6.1.2 范例教学法搭建创造性思维支架 | 第61页 |
6.1.3 问题教学法激发发散和聚合思维 | 第61-62页 |
6.1.4 课程开发丰富教师的角色定位 | 第62页 |
6.1.5 校本课程打破课堂的固有模式 | 第62页 |
6.1.6 教学实践提升课程的目标意识 | 第62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附录A 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量表 | 第66-69页 |
附录B 托兰斯创造性思维词汇测试样题及评分标准 | 第69-73页 |
附录C 托兰斯创造性思维图画测试样题及评分标准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附件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