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前言 | 第8-20页 |
1.1 细菌的耐药性问题 | 第8页 |
1.2 链阳性菌素类抗生素 | 第8-9页 |
1.3 普纳霉素简介 | 第9-11页 |
1.4 普纳霉素产生菌分子遗传的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1.4.1 普纳霉素的生物合成基因簇 | 第11-12页 |
1.4.2 普纳霉素的生物合成过程 | 第12-14页 |
1.4.3 普纳霉素生物合成的调控机制 | 第14-15页 |
1.5 普纳霉素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6 放线菌天然产物产量优化的常用策略 | 第16-20页 |
1.6.1 常用的代谢工程策略 | 第16-17页 |
1.6.2 天然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的拷贝数扩增 | 第17-18页 |
1.6.3 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 | 第18-20页 |
第2章 普纳霉素Ⅰ(PI)单一组分产生菌株的构建 | 第20-28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4页 |
2.2.1 菌株、质粒与培养条件 | 第20-21页 |
2.2.2 试剂 | 第21页 |
2.2.3 大肠杆菌与始旋链霉菌的接合转移实验 | 第21-22页 |
2.2.4 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 | 第22-23页 |
2.2.5 始旋链霉菌发酵与普纳霉素发酵产量的测定 | 第23-2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4-27页 |
2.3.1 普纳霉素Ⅰ(PI)单一组分产生菌ΔPⅡ的构建 | 第24-25页 |
2.3.2 普纳霉素Ⅰ(PI)单一组分产生菌ΔPⅡ的发酵验证与PI产量的测定 | 第25-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运用组合代谢工程策略构建普纳霉素Ⅰ(PI)单一组分的高产菌株 | 第28-38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28-32页 |
3.2.1 菌株、质粒与培养条件 | 第28-30页 |
3.2.2 试剂 | 第30页 |
3.2.3 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 | 第30-31页 |
3.2.4 普纳霉素PI生物合成基因簇拷贝数的扩增 | 第31页 |
3.2.5 始旋链霉菌发酵与普纳霉素产量测定 | 第31-3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2-37页 |
3.3.1 途径特异性负调控基因papR3的缺失 | 第32-34页 |
3.3.2 PI生物合成基因簇的整合表达(增加1个拷贝) | 第34-35页 |
3.3.3 以工业菌株HCCB10187(单产PI)为出发菌株,运用以上2种代谢工程策略构建PI高产菌株 | 第35-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全文总结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