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制药化学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理论论文

新型两亲性嵌合肽的设计制备及其在癌症治疗领域的应用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50页
    1.1 引言第13页
    1.2 用于基因治疗的多肽及聚多肽材料第13-22页
        1.2.1 传统的聚多肽基因载体第14-16页
        1.2.2 基于穿膜肽的多肽载体第16-19页
        1.2.3 多肽配体、核定位信号及嵌合肽载体第19-22页
    1.3 用于药物治疗的多肽及聚多肽材料第22-32页
        1.3.1 两亲性多肽及聚多肽药物载体第22-25页
        1.3.2 具有刺激-响应功能的多肽及聚多肽药物载体第25-28页
        1.3.3 用于药物修饰的多肽第28-32页
    1.4 展望第32-33页
    参考文献第33-50页
第二章 含有RGD序列的两亲性脂肽基因载体及其介导的基因转染研究第50-75页
    2.1 前言第50-52页
    2.2 实验部分第52-58页
        2.2.1 试剂和药品第52-53页
        2.2.2 多肽固相合成第53-55页
        2.2.3 细胞培养及质粒DNA提取第55页
        2.2.4 多肽/DNA及PEI/DNA复合物的制备第55-56页
        2.2.5 琼脂糖凝胶电泳第56页
        2.2.6 多肽/DNA复合物的粒径和zeta-电位的测定第56页
        2.2.7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第56页
        2.2.8 体外细胞毒性测试第56-57页
        2.2.9 多肽介导体外基因转染第57-58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58-68页
        2.3.1 多肽结构表征第58-60页
        2.3.2 多肽对DNA的复合能力第60-61页
        2.3.3 复合物的粒径和zeta-电位第61-62页
        2.3.4 多肽/DNA复合物的形貌第62-63页
        2.3.5 多肽的细胞毒性第63-64页
        2.3.6 多肽介导的基因转染第64-66页
        2.3.7 RGD序列在基因转染中的靶向作用第66-68页
    2.4 结论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5页
第三章 构建含有RGD配体的类表面活性剂型多肽药物载体并用于卟啉的包载传递及光动力学治疗第75-99页
    3.1 前言第75-78页
    3.2 实验部分第78-84页
        3.2.1 试剂和药品第78-79页
        3.2.2 多肽固相合成第79-80页
        3.2.3 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第80页
        3.2.4 胶束的制备及粒径分布测定第80页
        3.2.5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测胶束形貌第80-81页
        3.2.6 药物包载及体外释药第81-82页
        3.2.7 细胞培养第82页
        3.2.8 体外细胞毒性测试第82页
        3.2.9 包载卟啉的多肽胶束的暗毒性和光毒性测试第82-83页
        3.2.10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试第83-84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84-93页
        3.3.1 多肽结构表征第84页
        3.3.2 胶束的形成及其表征第84-87页
        3.3.3 多肽胶束对药物的包载及体外药物释放行为第87-89页
        3.3.4 多肽的体外细胞毒性研究第89-90页
        3.3.5 卟啉包载多肽胶束的暗毒性和光毒性第90-91页
        3.3.6 多肽胶束包载卟啉的细胞吞噬第91-93页
    3.4 结论第93-94页
    参考文献第94-99页
第四章 双配体嵌合肽-阿霉素前体药物及其在体内实体瘤抑制方面的研究第99-128页
    4.1 前言第99-102页
    4.2 实验部分第102-109页
        4.2.1 试剂和药品第102-103页
        4.2.2 前体药物的合成第103-106页
        4.2.3 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形貌观测第106页
        4.2.4 纳米粒子的粒径分布测定第106页
        4.2.5 体外药物释放第106-107页
        4.2.6 细胞培养第107页
        4.2.7 体外细胞毒性测试第107-108页
        4.2.8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试第108页
        4.2.9 肿瘤模型的建立第108-109页
        4.2.10 体内肿瘤治疗第109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109-120页
        4.3.1 前体药物结构表征第109-112页
        4.3.2 前体药物纳米粒子的形成及其形貌第112-113页
        4.3.3 前体药物纳米粒子的粒径第113-114页
        4.3.4 前体药物的体外药物释放第114-115页
        4.3.5 前体药物的细胞毒性及半致死量第115-117页
        4.3.6 前体药物的细胞吞噬性能第117-118页
        4.3.7 前体药物的体内肿瘤抑制第118-120页
    4.4 结论第120-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28页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第128-130页
致谢第130-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乳腺癌细胞系的建立、鉴定及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
下一篇:熔盐电解制备非常规价态过渡金属氧化物及其甲醇电氧化载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