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41页 |
1.1 自旋轨道耦合 | 第10-17页 |
1.1.1 自旋轨道耦合作用 | 第10-12页 |
1.1.2 磁光效应 | 第12-13页 |
1.1.3 磁晶各向异性 | 第13-16页 |
1.1.4 自旋霍尔效应 | 第16-17页 |
1.2 过渡金属团簇的研究背景 | 第17-22页 |
1.2.1 金属团簇的理论模型及性质 | 第17-19页 |
1.2.2 过渡金属团簇的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2.3 过渡金属团簇的自旋轨道耦合效应研究 | 第21-22页 |
1.3 过渡金属氧化物的研究背景 | 第22-35页 |
1.3.1 过渡金属氧化物的晶体结构 | 第22-24页 |
1.3.2 过渡金属氧化物的理论基础 | 第24-31页 |
1.3.3 5d过渡金属元素铱(Ir)氧化物的研究背景 | 第31-33页 |
1.3.4 4d过渡金属元素钌(Ru)氧化物的研究背景 | 第33-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41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 | 第41-60页 |
2.1 绝热近似 | 第41-42页 |
2.2 密度泛函理论 | 第42-47页 |
2.2.1 哈特利-福克近似 | 第42-44页 |
2.2.2 Kohn-Sham方程 | 第44-46页 |
2.2.3 交换关联泛函的简化 | 第46-47页 |
2.3 关联电子态 | 第47-48页 |
2.4 布洛赫定理 | 第48-50页 |
2.5 平面波方法和赝势 | 第50-53页 |
2.5.1 平面波方法 | 第50-51页 |
2.5.2 赝势方法 | 第51-53页 |
2.6 投影缀加波法 | 第53-55页 |
2.7 计算方法 | 第55-58页 |
2.7.1 超原胞模型 | 第55-56页 |
2.7.2 总能计算流程 | 第56页 |
2.7.3 Hellmann-Feynman理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第三章 自旋轨道耦合效应对TM@Au_(12)和TM@Ag_(12)电子结构的影响(TM=3d,4d,和5d原子) | 第60-87页 |
3.1 研究背景 | 第60-68页 |
3.2 计算方法和模型 | 第68-69页 |
3.3 自旋轨道耦合效应对TM@Au_(12)电子结构的影响 | 第69-79页 |
3.3.1 前线轨道的色散及I_h双群 | 第69-73页 |
3.3.2 HOMO-LUMO能隙 | 第73-75页 |
3.3.3 自旋和轨道磁矩 | 第75-78页 |
3.3.4 束缚能 | 第78-79页 |
3.4 TM@Ag_(12)和TM@Au_(12)的差异 | 第79-8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第四章 BaIrO_3体系中的奇异自旋-轨道莫特态 | 第87-107页 |
4.1 研究背景 | 第87-93页 |
4.2 计算方法 | 第93-94页 |
4.3 BaIrO_3中的自旋轨道莫特态 | 第94-10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7页 |
第五章 BaRuO_3电子结构与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第107-122页 |
5.1 研究背景 | 第107-113页 |
5.2 计算方法 | 第113-114页 |
5.3 BaRuO_3体系的电子结构研究 | 第114-118页 |
5.3.1 BaRuO_3的磁性和交换常数 | 第114-116页 |
5.3.2 BaRuO_3的态密度分析 | 第116-11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2页 |
第六章 应变对Ba_2MnWO_6电子结构的影响 | 第122-133页 |
6.1 研究背景 | 第122-124页 |
6.2 计算方法和模型 | 第124-125页 |
6.3 结果和讨论 | 第125-13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30-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3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3-135页 |
附录:D_(3d)晶场中d轨道劈裂的群论推导 | 第135-137页 |
致谢 | 第137-13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论文及其它 | 第138-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