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8-2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8-2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8-2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2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第21-23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2.2 论文结构 | 第21-23页 |
1.3 研究方法和数据解释 | 第23-2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1.3.2 数据来源及解释 | 第23-26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 | 第26-34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6-27页 |
2.1.1 农民工 | 第26页 |
2.1.2 农民工市民化 | 第26-27页 |
2.2 制度假定 | 第27-32页 |
2.2.1 户籍制度 | 第27-28页 |
2.2.2 土地制度 | 第28-29页 |
2.2.3 就业制度 | 第29-30页 |
2.2.4 社保制度 | 第30-32页 |
2.3 微观决策机理及市民化原则 | 第32-34页 |
2.3.1 微观决策机理 | 第32页 |
2.3.2 市民化原则 | 第32-34页 |
第3章 问卷调查与样本分析 | 第34-42页 |
3.1 调查设计 | 第34页 |
3.1.1 调查对象选取 | 第34页 |
3.1.2 问卷设计 | 第34页 |
3.2 样本分析 | 第34-42页 |
3.2.1 来源、年龄和性别 | 第34-35页 |
3.2.2 受教育程度和职业 | 第35-37页 |
3.2.3 家庭背景和务工收入 | 第37-38页 |
3.2.4 城镇化水平 | 第38-39页 |
3.2.5 农民工诉求 | 第39-42页 |
第4章 农民工市民化的预期收益 | 第42-54页 |
4.1 决策因素分类 | 第42页 |
4.1.1 分类方法和依据 | 第42页 |
4.1.2 分类结果 | 第42页 |
4.2 预期收益流入 | 第42-46页 |
4.2.1 城市社会保障 | 第42-44页 |
4.2.2 子女教育 | 第44页 |
4.2.3 就业稳定性 | 第44-45页 |
4.2.4 生活质量 | 第45-46页 |
4.3 预期收益流出 | 第46-50页 |
4.3.1 “三权”去留 | 第46-47页 |
4.3.2 生活和居住成本 | 第47-48页 |
4.3.3 社保支付能力 | 第48-49页 |
4.3.4 文化适应性 | 第49-50页 |
4.4 农民工市民化的预期收益情况 | 第50-54页 |
4.4.1 预期收益流入 | 第50页 |
4.4.2 预期收益流出 | 第50-51页 |
4.4.3 预期收益 | 第51-54页 |
第5章 计量模型分析 | 第54-62页 |
5.1 模型建立 | 第54页 |
5.1.1 基本模型 | 第54页 |
5.1.2 模型变换 | 第54页 |
5.2 自变量的选取 | 第54-56页 |
5.2.1 个人因素 | 第55页 |
5.2.2 预期收益因素 | 第55-56页 |
5.3 模型结果与分析 | 第56-62页 |
5.3.1 模型结果 | 第56-57页 |
5.3.2 结果分析 | 第57-62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应用 | 第62-66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2-63页 |
6.2 政策应用 | 第63-66页 |
6.2.1 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经济基础 | 第63页 |
6.2.2 着力解决好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社会保障与土地的关系 | 第63-64页 |
6.2.3 提高农民工受教育程度 | 第64-65页 |
6.2.4 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城市入学问题 | 第65页 |
6.2.5 建立和谐的社区环境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