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行系统交通标志设置方法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慢行系统交通特性及发展现状分析 | 第15-27页 |
2.1 慢行交通系统的概念 | 第15-17页 |
2.1.1 慢行交通的定义 | 第15页 |
2.1.2 慢行交通系统的构成 | 第15-17页 |
2.1.3 慢行交通的定位 | 第17页 |
2.2 慢行出行者交通特性分析 | 第17-23页 |
2.2.1 慢行出行者基本特性 | 第17-20页 |
2.2.2 慢行出行者社会特性 | 第20-21页 |
2.2.3 慢行出行者需求特性 | 第21-23页 |
2.3 我国慢行交通的发展现状 | 第23-26页 |
2.3.1 我国慢行交通的发展现状 | 第23-24页 |
2.3.2 慢行交通安全事故成因 | 第24-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慢行交通标志设置相关理论研究 | 第27-33页 |
3.1 慢行交通标志的概述 | 第27-28页 |
3.1.1 慢行交通标志定义 | 第27页 |
3.1.2 慢行交通标志分类 | 第27-28页 |
3.1.3 慢行交通标志的构成要素 | 第28页 |
3.2 慢行交通标志对人的作用机理 | 第28-31页 |
3.2.1 交通标志对人知觉的作用机理 | 第28-29页 |
3.2.2 交通标志对人视觉的作用机理 | 第29-30页 |
3.2.3 人对交通标志的认知能力 | 第30-31页 |
3.3 慢行系统交通标志影响因素分析 | 第31-32页 |
3.3.1 道路环境 | 第31页 |
3.3.2 交通组成 | 第31-32页 |
3.3.3 道路使用者特性 | 第3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慢行系统交通标志设置方法研究 | 第33-54页 |
4.1 慢行系统交通标志的设置原则 | 第33-35页 |
4.1.1 易见性原则 | 第33页 |
4.1.2 易读性原则 | 第33页 |
4.1.3 规范性原则 | 第33-34页 |
4.1.4 协调性原则 | 第34页 |
4.1.5 艺术性原则 | 第34页 |
4.1.6 经济性原则 | 第34-35页 |
4.2 慢行系统交通标志设置条件 | 第35-44页 |
4.2.1 管理性标志设置条件 | 第35-40页 |
4.2.2 导向性标志设置条件 | 第40-42页 |
4.2.3 信息说明性标志设置条件 | 第42-44页 |
4.3 慢行系统交通标志的参数设置 | 第44-53页 |
4.3.1 交通标志位置确定 | 第44-49页 |
4.3.2 交通标志文字尺寸确定 | 第49-51页 |
4.3.3 交通标志版面尺寸确定 | 第51-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西安市高新区慢行系统交通标志的设置 | 第54-63页 |
5.1 高新区慢行交通现状分析 | 第54-57页 |
5.1.1 高新区慢行交通现状分析 | 第54-55页 |
5.1.2 高新区慢行交通标志存在的问题 | 第55-57页 |
5.2 高新区慢行交通特性及基础资料调查 | 第57-60页 |
5.2.1 慢行交通速度特性分析 | 第57-58页 |
5.2.2 慢行交通出行目的分析 | 第58-59页 |
5.2.3 高新区慢行道路情况 | 第59-60页 |
5.3 高新区典型慢行系统交通标志的设置 | 第60-62页 |
5.3.1 高新区慢行标志的设置 | 第60-61页 |
5.3.2 标志设置参数的计算 | 第61-6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3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和科研工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