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引言及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第一章 :Web2.0概述 | 第14-36页 |
1.1 、互联网发展历史、现状、趋势 | 第14-23页 |
1.2 、Web2.0起源与定义、特征与文化 | 第23-25页 |
1.3 、Web2.0的理论 | 第25-27页 |
1.4 、Web2.0的典型应用与技术 | 第27-30页 |
1.5 、Web2.0发展现状和趋势 | 第30-34页 |
注释 | 第34-36页 |
第二章 :网络2.0背景下的新兴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概况 | 第36-44页 |
2.1 、传统文化创意产业概述 | 第36-37页 |
2.2 、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概念区分 | 第37-40页 |
2.3 、网络2.0的文化创意产业形态 | 第40-42页 |
2.3.1 传者受者双向传播,催生传媒新业态 | 第40-41页 |
2.3.1.1 搜索技术让新闻等信息可以成为可供检索的史料 | 第40-41页 |
2.3.1.2 链接技术让受众可以将每一条新闻解读成深度报道 | 第41页 |
2.3.2 非规范性催生文化创意产业之互联网创新应用 | 第41页 |
2.3.2.1 关系成为互联网创新应用的重要需求 | 第41页 |
2.3.2.2 新广告是互联网创新应用重要的盈利来源 | 第41页 |
2.3.3 虚拟化带动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升级 | 第41-42页 |
2.3.3.1 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创意产业价值提升 | 第42页 |
2.3.3.2 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借助网络特性腾飞 | 第42页 |
注释 | 第42-44页 |
第三章 :Web2.0背景下的新兴文化创意产业之数字化大众传播 | 第44-72页 |
3.1 、电子书 | 第44-50页 |
3.1.1 、电子书概况 | 第44-46页 |
3.1.1.1 电子书的概念 | 第44-45页 |
3.1.1.2 电子书的发展 | 第45页 |
3.1.1.3 电子书的优势 | 第45-46页 |
3.1.2 、电子书的产业链 | 第46-47页 |
3.1.3 、电子书产业发展趋势 | 第47-48页 |
3.1.3.1 未来电子书宣告“内容为王” | 第47-48页 |
3.1.3.2 差异化平台提供多样化服务 | 第48页 |
3.1.3.3 科技发展与法律完善推动电子书产业积极发展 | 第48页 |
3.1.4 、电子书产业的对策分析 | 第48-50页 |
3.1.4.1 虚拟和实体结合 | 第48-49页 |
3.1.4.2 异业联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第49页 |
3.1.4.3 从电子书产业链源头入手——作者 | 第49页 |
3.1.4.4 电子书3.0时代 | 第49-50页 |
3.2 、电子报 | 第50-56页 |
3.2.1 、电子报概况 | 第50-52页 |
3.2.1.1 电子报 | 第50-51页 |
3.2.1.2 电子报的特点 | 第51-52页 |
3.2.2 、电子报的产业现状 | 第52-53页 |
3.2.2.1 各国各地区的电子报战略 | 第52页 |
3.2.2.2 我国电子报的战略性意义 | 第52-53页 |
3.2.3 、电子报与web 2.0 | 第53-54页 |
3.2.3.1 电子报依托Web2.0兴起大发展 | 第53-54页 |
3.2.3.2 Web2.0下的我国电子报优势 | 第54页 |
3.2.4 、电子报的机遇与对策 | 第54-56页 |
3.3 、多媒体广电(网络视频) | 第56-70页 |
3.3.1 、多媒体广电(网络视频)综述 | 第56-62页 |
3.3.2 、传统广电与web2.0 | 第62-63页 |
3.3.2.1 广电行业过渡到web2.0的发展背景 | 第62页 |
3.3.2.2 目前广电媒介的过渡现状 | 第62-63页 |
3.3.2.3 现阶段的特点 | 第63页 |
3.3.3 、与新兴网络视频产业交锋 | 第63-64页 |
3.3.4 、新兴网络视频产业的风生水起 | 第64-68页 |
3.3.4.1 新兴网络视频产业的发展概况 | 第64页 |
3.3.4.2 网络视频原生市场的分析 | 第64-66页 |
3.3.4.3 新兴网络视频产业的格局与未来 | 第66-68页 |
3.3.5 、在线视频产业与传统广电网络电视的竞合 | 第68-70页 |
注释 | 第70-72页 |
第四章 Web2.0背景下的新兴文化创意产业之互联网创新应用 | 第72-119页 |
4.1 Web2.0背景下的创新应用之新闻门户 | 第72-77页 |
4.1.1 新闻门户的定义 | 第72-73页 |
4.1.2 新闻门户的发展历程 | 第73-76页 |
4.1.3 新闻门户的功能 | 第76-77页 |
4.1.4 web2.0背景下的文化创意产业组成部分——新闻门户的未来 | 第77页 |
4.2 Web2.0背景下的创新应用之网络游戏 | 第77-91页 |
4.2.1 中国网游概况 | 第77-82页 |
4.2.1.1 网络游戏的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 第78-79页 |
4.2.1.2 我国网游现状 | 第79-81页 |
4.2.1.3 行业面临主要问题 | 第81-82页 |
4.2.2 网络游戏玩家 | 第82-84页 |
4.2.2.1 网游玩家的心理特点 | 第82页 |
4.2.2.2 网游玩家心理动机 | 第82页 |
4.2.2.3 网游玩家分类 | 第82页 |
4.2.2.4 构成及特点 | 第82-84页 |
4.2.3 网络游戏平台 | 第84页 |
4.2.4 中国网游品牌竞争力分析 | 第84-86页 |
4.2.5 网游收费模式分析 | 第86页 |
4.2.6 Web 2.0对中国网游的影响 | 第86-88页 |
4.2.6.1 WEB2.0时代的网络特征 | 第86页 |
4.2.6.2 第二生命——网游2.0时代的主要特征 | 第86-88页 |
4.2.7 中国网游的新兴发展趋势 | 第88-91页 |
4.2.7.1 网络游戏与新媒体营销 | 第88-90页 |
4.2.7.2 “四流合一”的网游新媒体营销 | 第90-91页 |
4.3 Web2.0背景下的创新应用之微博 | 第91-99页 |
4.3.1 微博客(MicroBlog) | 第91-93页 |
4.3.2 微博客的发展历程 | 第93页 |
4.3.3 微博客的功能 | 第93-95页 |
4.3.4 web2.0背景下微博客的发展趋势 | 第95-96页 |
4.3.5 微博与网络文化创意产业 | 第96-97页 |
4.3.5.1 使用人群 | 第96-97页 |
4.3.5.2 微博运营商提供的应用类型 | 第97页 |
4.3.6 微博盈利模式 | 第97-98页 |
4.3.7 微博产业化趋势研究 | 第98-99页 |
4.4 Web2.0背景下的创新应用之即时通讯工具(IM) | 第99-109页 |
4.4.1 即时通讯发展综述 | 第99页 |
4.4.2 即时通讯的定义 | 第99-100页 |
4.4.3 即时通讯的发展历程 | 第100-103页 |
4.4.4 即时通讯的功能 | 第103-105页 |
4.4.5 即时通讯的未来发展趋势 | 第105-108页 |
4.4.6 文化创意产业依托即时通讯应用与发展 | 第108-109页 |
4.5 Web2.0背景下的创新应用之社会化网络(SNS) | 第109-117页 |
4.5.1 SNS网站的定义 | 第109页 |
4.5.2 SNS网站的发展历程 | 第109-112页 |
4.5.3 SNS网站的功能 | 第112-114页 |
4.5.4 SNS网站的未来发展趋势 | 第114-116页 |
4.5.5 SNS网站与文化创意产业 | 第116-117页 |
注释 | 第117-119页 |
第五章 :Web2.0背景下的新兴文化创意产业之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升级 | 第119-154页 |
5.1 web2.0背景下的文化创意产业之传统零售业升级 | 第119-129页 |
5.1.1 传统零售业(渠道商)概述 | 第119-120页 |
5.1.1.1 我国传统零售业现状 | 第119页 |
5.1.1.2 我国传统零售业优劣势分析 | 第119-120页 |
5.1.2 电子商务概述 | 第120-122页 |
5.1.2.1 电子商务的概念 | 第120页 |
5.1.2.2 电子商务的分类 | 第120-121页 |
5.1.2.3 电子商务的特点 | 第121页 |
5.1.2.4 电子商务的运营模式 | 第121-122页 |
5.1.3 我国零售业电子商务现状 | 第122-124页 |
5.1.3.1 我国零售业电子商务应用和发展的过程 | 第122-123页 |
5.1.3.2 跨国零售业电子商务的现阶段应用 | 第123-124页 |
5.1.4 我国零售业电子商务现阶段应用的SWOT分析 | 第124-127页 |
5.1.4.1 我国零售业发展电子商务应用的优势 | 第124-125页 |
5.1.4.2 我国零售业电子商务发展的不足和问题 | 第125-126页 |
5.1.4.3 我国零售业电子商务应用的机会和挑战 | 第126-127页 |
5.1.5 我国零售业电子商务的形式分类 | 第127页 |
5.1.5.1 由实体店延伸至网络销售 | 第127页 |
5.1.5.2 尝试“网上下单/线下取货”的新型销售与物流配送(OTO) | 第127页 |
5.1.6 WEB2.0助推传统零售业升级 | 第127-129页 |
5.1.6.1 物联网技术 | 第127-128页 |
5.1.6.2 SOLOMO | 第128-129页 |
5.2 web2.0背景下的文化创意产业之艺术品市场 | 第129-133页 |
5.2.1 艺术品的界定 | 第129-130页 |
5.2.2 艺术品经营市场的高端和低端分化日趋显著 | 第130-131页 |
5.2.3 经营的艺术品范围拓宽,经营手段多样化 | 第131-132页 |
5.2.4 艺术品在电子商务上的发展情况 | 第132页 |
5.2.5 艺术品网上交易的困境 | 第132-133页 |
5.2.5.1 艺术品网络交易主要模式 | 第132页 |
5.2.5.2 高价艺术品网络营销 | 第132页 |
5.2.5.3 中低价艺术品网络营销中将大有作为 | 第132-133页 |
5.2.5.4 艺术品交易的web 2.0趋势 | 第133页 |
5.3 web2.0背景下的文化创意产业之设计服务业 | 第133-145页 |
5.3.1 设计服务业的时代背景 | 第133-134页 |
5.3.2 设计服务业概述 | 第134页 |
5.3.3 设计服务业的SWOT分析 | 第134-136页 |
5.3.4 设计服务业在中国的发展 | 第136-138页 |
5.3.5 基于web2.0的设计服务业升级(以威客和众包为例) | 第138-143页 |
5.3.5.1 总述 | 第138页 |
5.3.5.2 威客(众包)对移动互联环境下商业模式的影响 | 第138-140页 |
5.3.5.3 任务发布者 | 第140-141页 |
5.3.5.4 任务接受者 | 第141页 |
5.3.5.5 “威客(众包)”引领下的移动互联设计的趋势 | 第141-143页 |
5.3.6 基于web2.0的设计服务业面临的挑战 | 第143-144页 |
5.3.6.1 地域及性别不平衡 | 第143页 |
5.3.6.2 信任机制 | 第143页 |
5.3.6.3 高水平设计人才缺乏 | 第143页 |
5.3.6.4 整个行业体系、规范不健全 | 第143-144页 |
5.3.7 推进传统设计服务业升级的对策措施 | 第144-145页 |
5.3.7.1 设计服务业从业主体在转变 | 第144页 |
5.3.7.2 充分利用设计服务业外包 | 第144页 |
5.3.7.3 设计服务企业间的互利共赢 | 第144页 |
5.3.7.4 设计服务企业的转变 | 第144-145页 |
5.4 web2.0背景下的文化创意产业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 | 第145-152页 |
5.4.1 大数据与非遗活化 | 第145-148页 |
5.4.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征 | 第146页 |
5.4.1.2 互联网大规模数据(“大数据”)的三个特征 | 第146-147页 |
5.4.1.3 基于大数据挖掘的“非遗”的活跃度分析 | 第147-148页 |
5.4.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 | 第148-149页 |
5.4.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与创新 | 第149-151页 |
5.4.4 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现在服务 | 第151-152页 |
注释 | 第152-154页 |
第六章 :新兴文化创意产业所依赖的Web2.0创意思维能力 | 第154-163页 |
6.1 、创意思维能力概述 | 第154-158页 |
6.1.1 、思维能力是一种哲学性的通用能力 | 第155-156页 |
6.1.2 、思维能力的任务是发掘事物的本质 | 第156-157页 |
6.1.3 、世界观是视觉创意思维能力的基础 | 第157-158页 |
6.2 、网络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意思维力之间的关系 | 第158-163页 |
6.2.1 、探寻视觉“背后的背后” | 第158-159页 |
6.2.2 、“联系性思维”能力的锻炼有助于网络文化产业创新 | 第159-160页 |
6.2.3 、web2.0与文化创新思维力的关系 | 第160-163页 |
结论:建立新兴文化创意产业新体系与新机制 | 第163-166页 |
注释 | 第165-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72页 |
附录:(图片目录) | 第172-174页 |
后记 | 第174-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