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隋、唐至清前期(581~1840年)论文--明(1368~1663年)论文

明清时期朝鲜的“书籍辨诬”与“书籍外交”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绪论第8-24页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意识第8-11页
    二、研究综述和学术评价第11-19页
    三、史料来源与研究方法第19-22页
    四、研究逻辑和写作结构第22-24页
第一章 朝鲜“小中华”意识视野下的对华书籍交流第24-61页
    第一节 高丽使臣的“小中华馆”与朝鲜“小中华”意识的起源第25-38页
    第二节 焦虑中的尊攘:朝鲜“小中华”意识的形成和变迁第38-48页
    第三节 “小中华”意识中朝鲜对华书籍交流的展开第48-58页
    结语第58-61页
第二章 “书籍外交”:明清时期朝鲜的“书籍辨诬”述论第61-82页
    第一节 宗系辨诬:关于朝鲜太祖的出身和建国问题第61-69页
    第二节 即位辨诬:关于光海君、仁祖、四大臣的问题第69-74页
    第三节 交倭辨诬:关于勾结日本的问题第74-79页
    结语第79-82页
第三章 事大与交邻:丁酉再乱期间中朝围绕《海东诸国纪》展开的书籍外交第82-106页
    第一节 申叔舟及其《海东诸国纪》第83-86页
    第二节 丁应泰以《海东诸国纪》弹劾朝鲜第86-90页
    第三节 朝鲜君臣之反应第90-93页
    第四节 李廷龟奏文对丁应泰的驳斥第93-97页
    第五节 朝鲜燕行使的外交斡旋与北京官员之反应第97-101页
    结语第101-106页
第四章 书籍交流与正统危机:晚明光海君时期朝鲜的书籍辨诬第106-130页
    第一节 危急存亡之中的光海君第106-110页
    第二节 十一种书籍和三种指责第110-114页
    第三节 朝鲜之辨诬与明朝之反应第114-121页
    第四节 惩罚与庆贺第121-126页
    结语第126-130页
第五章 历史书写与宗藩关系:清代前期中朝外交中的野史与正史第130-154页
    第一节 晚明野史中的《十六朝广汇纪》第131-133页
    第二节 《十六朝广汇纪》有关“仁祖反正”之记载第133-136页
    第三节 朝鲜针对《十六朝广汇纪》的辨诬争论第136-139页
    第四节 康熙年间的三次辨诬与交涉第139-144页
    第五节 《明史》告成与辨诬结束第144-149页
    结语第149-154页
结论第154-164页
    一、正统与宗藩第155-160页
    二、书籍外交与“小中华”意识第160-164页
附表 明清时期朝鲜书籍辨诬年表第164-172页
附录 版本与史料:明清时期朝鲜燕行录的文献学考察第172-190页
    一、朝鲜全湜《槎行录》版本考辨及史料价值述论第172-181页
    二、朝鲜文人金士龙及其《燕行日记》考论第181-190页
引用书目第190-208页
    一、原始文献第190-193页
    二、中文论著第193-203页
    三、外文论著第203-206页
    四、学位论文第206-208页
后记第208-212页

论文共2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理性、自然与伦理形而上学--黑格尔法哲学思想探源
下一篇:Web2.0背景下的新兴文化创意产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