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3-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9-19页 |
一、弘嘉之际吴中文学思想及其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二、本论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9页 |
第一章 弘嘉之际吴中文化传统与文人心态 | 第19-45页 |
第一节 士商阶层的交融与文人心态之新变 | 第19-29页 |
一、士商阶层的交融与文人情感的偏移 | 第20-25页 |
二、吴俗尚侈与靡丽文风的崇尚 | 第25-29页 |
第二节 博雅好古与立言不朽 | 第29-38页 |
一、博雅好古 | 第29-33页 |
二、立言不朽 | 第33-38页 |
第三节 悠然自适与任情而真 | 第38-45页 |
一、悠然自适与尚隐的生活趣向 | 第38-42页 |
二、任情而真与狂诞的生命情调 | 第42-45页 |
第二章 弘嘉之际吴中文坛对时文的反思与批评 | 第45-91页 |
第一节 对时文的反思与批评 | 第45-68页 |
一、时文阴影中的吴中文人心态 | 第45-51页 |
二、时文与学风之空疏 | 第51-62页 |
三、时文与士风之沦落 | 第62-68页 |
第二节 时文与古文辞 | 第68-91页 |
一、立言与古文辞 | 第68-72页 |
二、时文与古文关系之调整——对时文的另一种反思 | 第72-84页 |
三、以古文为时文——吴中文人对时文创作理论的重构 | 第84-91页 |
第三章 弘嘉之际吴中文人文统观 | 第91-133页 |
第一节 秦汉文观 | 第91-104页 |
一、史书之“实录” | 第91-96页 |
二、王鏊与秦汉文法论 | 第96-98页 |
三、祝允明与“拟经”说 | 第98-104页 |
第二节 六朝文观 | 第104-116页 |
一、以相丽益,此古之道也 | 第104-108页 |
二、祝允明与其中庸说 | 第108-111页 |
三、与七子派六朝文观之比较 | 第111-116页 |
第三节 唐宋文观 | 第116-133页 |
一、王鏊与其崇韩论 | 第116-123页 |
二、祝允明与“轶宋窥唐”说 | 第123-127页 |
三、祝允明与七子派反唐宋说的比较 | 第127-133页 |
第四章 弘嘉之际吴中文人文章诸论 | 第133-157页 |
第一节 文质说 | 第133-146页 |
一、以真振质——“质”的内涵与价值构成 | 第133-141页 |
二、祝允明与“自然丰茂”说 | 第141-146页 |
第二节 文法论 | 第146-157页 |
一、辨体而法 | 第146-150页 |
二、文者,学之饎也 | 第150-157页 |
第五章 弘嘉之际吴中文人诗统观 | 第157-219页 |
第一节 汉魏六朝诗观 | 第157-184页 |
一、“上访汉魏,古意犹存”——以徐祯卿的“由质开文”说为中心 | 第157-164页 |
二、性情与音韵之辨 | 第164-169页 |
三、“包文挟质,谁不谈之”——以黄省曾、黄姬水对六朝诗的品评为中心 | 第169-175页 |
四、与七子派六朝诗观的比较 | 第175-184页 |
第二节 唐宋诗观 | 第184-219页 |
一、“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关于唐诗之兴寄闲远 | 第184-191页 |
二、“俚言却许朱弦和,真味似将玄酒尝”——关于白居易 | 第191-199页 |
三、祝允明与其抑杜论 | 第199-204页 |
四、“举世宗唐恐未公”——唐宋诗之辨 | 第204-214页 |
五、祝允明与其刺宋诗论 | 第214-219页 |
第六章 弘嘉之际吴中文人诗歌诸论 | 第219-253页 |
第一节 主情说 | 第219-235页 |
一、主情说的内涵与价值构成 | 第219-225页 |
二、徐祯卿与其“因情立格”说 | 第225-229页 |
三、黄姬水与其“性灵”说 | 第229-235页 |
第二节 诗法论 | 第235-253页 |
一、祝允明与其体、制、格之辨 | 第235-239页 |
二、博学、精思、新变——吴中文人诗歌创作路径论探折 | 第239-249页 |
三、杨循吉与其“学问力到点化功成”说 | 第249-253页 |
结语 | 第253-255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55-2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