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3-5页 |
图表目录 | 第5页 |
表格目录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8-14页 |
一、研究缘起、宏观背景和老龄化应对策略 | 第8-12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8页 |
(二) 宏观老龄化背景 | 第8-11页 |
(三) 老龄化应对策略 | 第11-12页 |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第14-22页 |
一、社会交往理论及弱关系概念 | 第14-16页 |
(一) 社会陪伴理论(Social Convoy Teory) | 第14页 |
(二) 社会性情感选择理论(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 | 第14-15页 |
(三) 弱关系概念 | 第15-16页 |
二、老年人社会交往和社会参与方面相关研究 | 第16-18页 |
(一) 社会交往与人际交往 | 第16页 |
(二) 社会参与 | 第16-18页 |
三、老年人社会支持和非正式支持方面相关研究 | 第18-21页 |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8-19页 |
(二) 国外关于社会支持的实证研究 | 第19页 |
(三) 国内关于社会支持的实证研究 | 第19-21页 |
四、对以上文献的简单评述 | 第21-22页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第22-28页 |
一、研究场景和研究对象 | 第22-23页 |
二、资料搜集方法 | 第23-24页 |
三、被访者相关信息一览 | 第24-26页 |
四、研究方法存在的不足 | 第26-27页 |
五、研究框架 | 第27-28页 |
第四章 万达广场中老年舞友群体 | 第28-44页 |
一、广场舞活动背景 | 第28-30页 |
(一) 万达广场空间布局 | 第28页 |
(二) 慕名而来的中老年人 | 第28-29页 |
(三) 广场舞的外部性:政府令的引入 | 第29-30页 |
二、舞友圈和群体类型 | 第30页 |
三、木兰拳和排舞舞友圈活动描述 | 第30-34页 |
(一) 持之以恒的木兰拳老人圈 | 第30-32页 |
(二) 分隔开的排舞舞友圈 | 第32-34页 |
四、交谊舞舞友圈活动描述 | 第34-41页 |
(一) 居委会退休阿姨组织的交谊舞圈 | 第34-37页 |
(二) 花白头发老爷子组织的交谊舞圈 | 第37-38页 |
(三) 交谊舞圈里的“是非” | 第38-39页 |
(四) “被忽视”的老年舞友 | 第39-40页 |
(五) 群体间潜在的冲突 | 第40-41页 |
五、小结、分析与补充 | 第41-44页 |
第五章 宣家中老年聚会群体 | 第44-57页 |
一、宜家聚会背景 | 第44-45页 |
二、餐厅内的两类群体 | 第45-47页 |
三、相亲圈内中老年人的交往 | 第47-54页 |
(一) 无法匹配的需求与供给 | 第48-50页 |
(二) 围绕房产和钱的相亲博弈:没有赢家 | 第50-51页 |
(三) 谨慎防骗、隔着肚皮的交往氛围 | 第51-52页 |
(四) 即时享乐与最后可能的结局 | 第52-53页 |
(五) 因相亲而建立起来的弱关系网络 | 第53-54页 |
四、中老年群体与宜家管理者的潜在冲突 | 第54-55页 |
五、小结、分析与补充 | 第55-5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7-65页 |
一、中老年人群体特征和社会交往特征 | 第57-58页 |
(一) 广场舞活动中的群体特征和社交特征 | 第57页 |
(二) 宜家聚会活动中的群体特征和社交特征 | 第57-58页 |
二、中老年人社交活动对社会性情感选择理论的部分质疑 | 第58-59页 |
三、中老年人社交活动形成的弱关系网络及其作用 | 第59-60页 |
四、本研究对社会科学研究者和专业工作者的启发 | 第60-63页 |
(一) 呼吁审视公共空间安排,合理而细致地规划活动场所 | 第61-62页 |
(二) 防范开展社交与娱乐性小组过程中可能遭遇的问题 | 第62页 |
(三) 开展合适的小组工作,协助单身中老年人走出再婚博弈怪圈 | 第62-63页 |
(四) 完善社区工作机制,运用社区工作模式协调群体间冲突 | 第63页 |
(五) 利用弱关系网络促进中老年人再就业 | 第63页 |
五、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后记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