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3-23页 |
(一)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20页 |
1. 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2. 农村养老公共服务供给的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3. 对现有研究的评价与展望 | 第20页 |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四)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1-23页 |
1. 研究对象创新 | 第21-22页 |
2. 解决对策创新 | 第22-23页 |
一、理论阐述: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 | 第23-32页 |
(一) 公共服务与农村养老公共服务 | 第23-25页 |
1. 公共服务 | 第23-24页 |
2. 农村养老公共服务 | 第24-25页 |
(二) 多中心治理的释义 | 第25-28页 |
1. “多中心”内涵 | 第25-26页 |
2. 治理的兴起与内涵 | 第26页 |
3. “多中心治理”的含义 | 第26-28页 |
(三) 多中心治理的特征 | 第28-30页 |
1. 多中心治理首先体现在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 第28页 |
2. 多中心治理其次体现在权力运行的多向度 | 第28-29页 |
3. 多中心治理最后体现在责任配置机制的多分担 | 第29-30页 |
(四) 多中心治理理论对公共服务的应用价值 | 第30-32页 |
二、现状描述:Y村留守老人养老公共服务供给现状分析 | 第32-40页 |
(一) 研究区域概况—湖北省潜江市及Y村相关情况 | 第32-34页 |
1. 潜江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第32页 |
2. 潜江市Y村简介 | 第32-33页 |
3. 调查地选取原因 | 第33-34页 |
(二) 研究样本说明—Y村留守老人基本情况 | 第34-37页 |
1. Y村留守老人的基本情况 | 第34-35页 |
2. Y村留守老人养老现状 | 第35-37页 |
(三) 研究对象主体—Y村留守老人养老公共服务供给现状 | 第37-40页 |
1. Y村养老公共服务中互助养老服务现状 | 第37-38页 |
2. Y村养老公共服务中养老机构现状 | 第38页 |
3. Y村养老公共服务中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 | 第38-40页 |
三、归因分析:养老公共服务供给的问题及原因探讨 | 第40-45页 |
(一) 留守老人养老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 | 第40-42页 |
1. 供给主体非均衡,总量不足 | 第40-41页 |
2. 供给渠道单向度,回路不畅 | 第41页 |
3. 供给权责不明确,效率低下 | 第41-42页 |
(二) 留守老人养老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原因分析 | 第42-45页 |
1. 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城市偏向”导致供给水平低 | 第42-43页 |
2. 政府角色不明抑制了其他供给主体的发展 | 第43页 |
3. 自上而下的公共服务决策机制忽略供给对象需求 | 第43页 |
4. 市场化、社会化供给的权责不对等导致供给动力不足 | 第43-44页 |
5. 农民自主权利意识淡薄加剧供需矛盾 | 第44-45页 |
四、路径探讨:留守老人养老公共服务供给网络体系的构建 | 第45-52页 |
(一) 政府主导 | 第45-47页 |
1. 明确角色定位,发挥引导表率作用 | 第45-46页 |
2. 建立养老公共服务双向决策-回馈机制,畅通需求表达 | 第46页 |
3. 拓展以财政为核心的供给资金安排 | 第46页 |
4. 为其他主体参与养老公共服务提供制度规则 | 第46-47页 |
(二) 社会协同 | 第47-48页 |
1. 民办非企业养老机构 | 第47-48页 |
2. 慈善养老 | 第48页 |
(三) 市场优化 | 第48-50页 |
1. 农村企业式养老模式 | 第48-49页 |
2. 农村消费养老模式 | 第49页 |
3. 保险公司和农村养老的结合与发展 | 第49-50页 |
(四) 村民参与 | 第50-52页 |
1. 留守老人要转变养老思想 | 第50页 |
2. 子女以孝道为先,尊老敬老养老 | 第50-51页 |
3. 村民乡邻营造有利于老人养老的农村生活环境 | 第51-52页 |
五、结语及展望 | 第52-53页 |
(一) 结语 | 第52页 |
(二)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