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1.2 文献研究综述 | 第10-17页 |
1.2.1 发达国家和地区保障性住房社区物业管理模式的研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保障性住房社区物业管理的研究 | 第12-16页 |
1.2.3 对现有文献的评述 | 第16-17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 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创新之处 | 第19-21页 |
1.4.1 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9页 |
1.4.2 创新之处 | 第19-21页 |
第2章 我国保障性住房社区物业管理的概念和特点 | 第21-25页 |
2.1 保障性住房社区物业管理的概念 | 第21-22页 |
2.1.1 物业管理的概念 | 第21页 |
2.1.2 保障性住房社区物业管理的概念 | 第21页 |
2.1.3 保障性住房社区物业管理模式的概念 | 第21-22页 |
2.2 保障性住房社区物业管理的特点 | 第22-25页 |
2.2.1 保障房社区物业管理与商品性住房物业管理的区别 | 第22页 |
2.2.2 保障房社区物业管理目标的特殊性 | 第22页 |
2.2.3 保障房社区物业管理主体的特殊性 | 第22-23页 |
2.2.4 保障房社区物业管理客体的特殊性 | 第23-24页 |
2.2.5 保障房社区物业管理方式的特殊性 | 第24-25页 |
第3章 晋江市主要的保障性住房社区物业管理模式分析 | 第25-43页 |
3.1 晋江市保障性住房现状 | 第25-28页 |
3.1.1 晋江市保障性住房社区物业管理的目标 | 第25-26页 |
3.1.2 晋江市保障性住房社区物业管理的主体 | 第26页 |
3.1.3 晋江市保障性住房社区物业管理的客体 | 第26-27页 |
3.1.4 晋江市保障性住房社区物业管理的方式 | 第27-28页 |
3.2 政府主导,属地管理,市场运作 | 第28-32页 |
3.2.1 A 社区基本情况 | 第28页 |
3.2.2 A 社区采取的物业管理模式 | 第28-29页 |
3.2.3 A 社区物业管理状况调查分析 | 第29-31页 |
3.2.4 该模式特点 | 第31-32页 |
3.3 政府监管,开发商管理,市场化运作 | 第32-36页 |
3.3.1 B 社区基本情况 | 第32页 |
3.3.2 B 社区采取的物业管理模式 | 第32-33页 |
3.3.3 B 社区物业管理状况调查分析 | 第33-35页 |
3.3.4 该模式特点 | 第35-36页 |
3.4 政府监管,多元化运作 | 第36-40页 |
3.4.1 C 社区基本情况 | 第36页 |
3.4.2 C 社区采取的物业管理模式 | 第36-37页 |
3.4.3 C 社区物业管理状况调查分析 | 第37-39页 |
3.4.4 该模式特点 | 第39-40页 |
3.5 本章总结 | 第40-43页 |
第4章 保障性住房社区物业管理水平提升的建议 | 第43-53页 |
4.1 保障性住房社区物业管理模式选择的原则 | 第43-44页 |
4.1.1 责任原则 | 第43页 |
4.1.2 利益保障原则 | 第43页 |
4.1.3 适用性原则 | 第43-44页 |
4.2 保障性住房社区物业管理质量的保证 | 第44-48页 |
4.2.1 制定针对性的物业管理法规 | 第44-45页 |
4.2.2 健全政府主导监督制衡机制 | 第45-46页 |
4.2.3 建立多维度的考核评价制度 | 第46-47页 |
4.2.4 充分利用规模经营 | 第47页 |
4.2.5 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 第47-48页 |
4.3 保障性住房社区物业管理模式的转化 | 第48-53页 |
4.3.1 管理机制上,建立“四位一体”管理机制 | 第48-49页 |
4.3.2 管理过程中,注重细化管理和服务 | 第49-50页 |
4.3.3 管理效果上,注重强化监督和运作 | 第50-53页 |
第5章 结论 | 第53-55页 |
调查问卷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