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网络舆情预警指标体系的建构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页
第一章 绪论第6-22页
    1.1 研究背景第6页
    1.2 文献综述第6-16页
        1.2.1 关于网络舆情的文献综述第6-12页
        1.2.2 有关舆情心理的相关理论第12-14页
        1.2.3 关于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文献综述第14-15页
        1.2.4 关于相关研究方向的文献综述第15-16页
    1.3 问题的提出第16-18页
        1.3.1 以往研究的评述第16-17页
        1.3.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7-18页
    1.4 研究设计第18-22页
第二章 实证研究第22-57页
    2.1 预研究:网络舆情热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第22-28页
        2.1.1 研究目的第22页
        2.1.2 研究方法与程序第22-25页
            2.1.2.1 研究方法第22页
            2.1.2.2 研究设计第22页
            2.1.2.3 研究程序第22-25页
        2.1.3 研究对象第25页
        2.1.4 研究结果及小结第25-28页
    2.2 研究二:对舆情热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研究第28-37页
        2.2.1 研究目的第28页
        2.2.2 研究设计第28-29页
        2.2.3 研究方法第29-30页
        2.2.4 研究过程和结果第30-37页
    2.3 研究三:网络舆情的文本分析第37-57页
        2.3.1 研究目的第37页
        2.3.2 研究设计第37页
        2.3.3 研究工具第37页
        2.3.4 研究对象第37-38页
        2.3.5 研究材料第38页
        2.3.6 研究过程第38-53页
            2.3.6.1 根据研究一中建构的舆情热度评价指标体系,对“什邡钼铜事件”的第38-42页
            2.3.6.2 对搜集的网络舆情的文本进行内容分析,透析指标数据背后的舆情演变规律和网民的社会心态第42-45页
            2.3.6.3 对文本的社会语义网络的分析第45-48页
            2.3.6.4 对政府发布的关于什邡钼铜项目的公开信《冷静是我们幸福的需要》进行文本分析第48-53页
        2.3.7 研究结果第53-57页
            2.3.7.1 舆情内容分析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第53-55页
            2.3.7.2 事后舆情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第55-57页
第三章 综合讨论第57-60页
    (一)网络科技影响社会管理结构的变化第57页
    (二)“官方网络舆论场”与“民间网络舆论场”的对抗第57页
    (三)网络舆论事件频发,是政府公信力削弱的表现第57页
    (四)网络舆情形成过程中网民的情绪类别影响舆情的热度第57-58页
    (五)网络“意见领袖”的出现对于事件发展颇具作用第58页
    (六)近期群体性网络事件的频发,暴露了基层党委政府对处置这类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手段薄弱第58页
    (七)网络舆情演变的一般规律有以下几点第58页
    (八)“什邡钼铜事件”中所折射出的网民社会心态第58-59页
    (九)群体性事件在网络舆情上存在以下问题需要注意第59-60页
第四章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第60-61页
    4.1 研究价值及创新第60页
    4.2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3页
附录A第63-65页
致谢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福建省晋江市政府保障性住房社区物业管理模式研究
下一篇:基于遗传算法的多目标设施布局改善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