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9-17页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课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1.1.2.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1.2.2 现实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外国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1 志愿者动机的研究 | 第10-11页 |
1.2.1.2 志愿者激励理论的研究 | 第11-12页 |
1.2.2 中国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1 志愿者动机的研究 | 第12-13页 |
1.2.2.2 志愿者激励理论问题的研究 | 第13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1.3.3.1 文献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3.2 访谈调研方法 | 第14页 |
1.3.3.3 专家咨询法 | 第14-15页 |
1.3.3.4 对比分析法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国外志愿者激励实践及启示 | 第17-27页 |
2.1 国外志愿者激励的实践 | 第17-20页 |
2.1.1 从学生教育抓起注重志愿意识的培养 | 第17-18页 |
2.1.2 从政府支持做起重视志愿服务的发展 | 第18页 |
2.1.3 从法规建设抓起保障志愿者的权益 | 第18-19页 |
2.1.4 从社会认可做起推动志愿服务的行为 | 第19-20页 |
2.1.5 从规章制度建起完善激励制度的建设 | 第20页 |
2.2 中外志愿者激励比较分析 | 第20-23页 |
2.2.1 激励理念的分析 | 第20-21页 |
2.2.2 激励目的的分析 | 第21-22页 |
2.2.3 激励方法的分析 | 第22-23页 |
2.3 国外志愿者激励给予的启示 | 第23-27页 |
2.3.1 激励工作的人性化 | 第23-24页 |
2.3.2 权益保障的法制化 | 第24-25页 |
2.3.3 政府激励的项目化 | 第25页 |
2.3.4 激励资金的社会化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唐山市志愿者激励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7-39页 |
3.1 唐山市志愿者工作的发展 | 第27-28页 |
3.1.1 兴起阶段(1976-1996 年) | 第27页 |
3.1.2 推动阶段(1997-2003 年) | 第27页 |
3.1.3 发展阶段(2004-2010 年) | 第27-28页 |
3.1.4 规范阶段(2011-至今) | 第28页 |
3.2 唐山市志愿者激励的现状 | 第28-30页 |
3.2.1 实现了志愿服务立法工作 | 第28页 |
3.2.2 尝试了奖补志愿者工作 | 第28-29页 |
3.2.3 推行了志愿者星级认定工作 | 第29页 |
3.2.4 坚持了志愿者表彰奖励工作 | 第29-30页 |
3.3 唐山市志愿者激励存在的问题 | 第30-34页 |
3.3.1 志愿工作培养不够 | 第30-31页 |
3.3.2 尊重志愿者不够 | 第31-32页 |
3.3.3 激励工作不够 | 第32-33页 |
3.3.4 志愿项目认可不够 | 第33-34页 |
3.3.5 配套政策支持不够 | 第34页 |
3.4 唐山市志愿者激励问题成因的分析 | 第34-39页 |
3.4.1 官本位的意识伤害了志愿者的自尊 | 第34-35页 |
3.4.2 政府转型不到位导致了支持政策的滞后 | 第35-36页 |
3.4.3 培养工作不到位导致了志愿者的流失 | 第36-37页 |
3.4.4 激励理念缺乏弱化了激励的功能 | 第37页 |
3.4.5 项目实用性差削弱了社会的认可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唐山市志愿者激励工作的主要对策 | 第39-53页 |
4.1 对策的思路 | 第39页 |
4.2 基于“强化理论”推进培养工作的制度化 | 第39-43页 |
4.2.1 列入课堂教学 | 第40页 |
4.2.2 融入课外实践 | 第40-41页 |
4.2.3 设立奖学金 | 第41-42页 |
4.2.4 实施的要求 | 第42-43页 |
4.3 基于“综合型激励模式”推进奖补工作的规范化 | 第43-48页 |
4.3.1 推行项目资助 | 第43-44页 |
4.3.2 推行项目委托 | 第44-45页 |
4.3.3 推行项目购买 | 第45-46页 |
4.3.4 建立项目基金 | 第46-47页 |
4.3.5 实施的要求 | 第47-48页 |
4.4 基于“需求层次理论”推进认可工作的人性化 | 第48-53页 |
4.4.1 做好动员参与 | 第48页 |
4.4.2 做好级别认证 | 第48-50页 |
4.4.3 建立兑换机制 | 第50页 |
4.4.4 实施的要求 | 第50-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5页 |
附录 A 志愿者调查问卷 | 第55-57页 |
附录 B 社会调查问卷 | 第57-59页 |
附录 C 访谈提纲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