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衰落环境下无线多跳网络链路传输特性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3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3-17页 |
| 1.2.1 无线传播环境的阴影衰落 | 第13-14页 |
| 1.2.2 无线多跳网络链路传输特性 | 第14-17页 |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 第17-18页 |
| 第2章 无线多跳网络传输环境 | 第18-29页 |
| 2.1 引言 | 第18页 |
| 2.2 传输环境损耗 | 第18-19页 |
| 2.3 大尺度衰落 | 第19-20页 |
| 2.4 阴影衰落 | 第20-24页 |
| 2.4.1 Gudmundson 模型 | 第21-22页 |
| 2.4.2 Wang、Tameh、Nix 模型 | 第22页 |
| 2.4.3 基于损耗场的阴影衰落模型 | 第22-24页 |
| 2.5 空间损耗场阴影衰落仿真 | 第24-25页 |
| 2.5.1 仿真条件 | 第24-25页 |
| 2.5.2 仿真结果 | 第25页 |
| 2.6 网络模型 | 第25-27页 |
| 2.6.1 图论建模 | 第25-26页 |
| 2.6.2 网络模型建立与应用流程 | 第26-27页 |
| 2.7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 第3章 无线多跳网络连接性 | 第29-41页 |
| 3.1 引言 | 第29页 |
| 3.2 连接性分析网络场景 | 第29页 |
| 3.3 链路连接性分析 | 第29-31页 |
| 3.4 连接性仿真 | 第31-33页 |
| 3.4.1 仿真条件 | 第31页 |
| 3.4.2 连接性仿真结果 | 第31-33页 |
| 3.5 验证实验 | 第33-39页 |
| 3.5.1 泛洪协议介绍 | 第34-35页 |
| 3.5.2 连接性网络模型验证 | 第35-39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 第4章 无线多跳网络链路稳定性 | 第41-50页 |
| 4.1 引言 | 第41页 |
| 4.2 稳定性分析网络场景 | 第41页 |
| 4.3 运动模型 | 第41-45页 |
| 4.3.1 随机行走模型 | 第41-42页 |
| 4.3.2 随机路点模型 | 第42-43页 |
| 4.3.3 半马尔可夫平滑模型 | 第43-45页 |
| 4.4 链路稳定性分析 | 第45页 |
| 4.5 稳定性仿真 | 第45-49页 |
| 4.5.1 节点运动相对速度分布 | 第46-47页 |
| 4.5.2 链路剩余生命时间 | 第47-49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5章 无线多跳网络链路传输性能 | 第50-62页 |
| 5.1 引言 | 第50页 |
| 5.2 传输性能分析网络场景 | 第50-51页 |
| 5.3 链路传输性能分析 | 第51-54页 |
| 5.3.1 数据业务传输时间分布 | 第52-53页 |
| 5.3.2 链路传输性能 | 第53-54页 |
| 5.4 链路传输性能仿真 | 第54-61页 |
| 5.4.1 AODV 和 PBR 路由协议 | 第55-58页 |
| 5.4.2 仿真设置 | 第58-59页 |
| 5.4.3 仿真结果 | 第59-61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结论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69页 |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