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泉构造带测井解释方法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1页 |
1.1 研究的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3 技术难点 | 第9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及技术路线 | 第9-11页 |
1.4.1 主要内容 | 第9-10页 |
1.4.2 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4.3 研究目标 | 第10页 |
1.4.4 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第二章 区域概况 | 第11-15页 |
2.1 研究区域地质概况 | 第11页 |
2.2 研究区域地层特征 | 第11-14页 |
2.2.1 岩石学特征 | 第11-12页 |
2.2.2 测井曲线的测井相分析总结 | 第12-13页 |
2.2.3 各砂组分布特征 | 第13-14页 |
2.3 气藏成因与成藏特点 | 第14-15页 |
第三章 柳泉构造带四性关系特征研究 | 第15-24页 |
3.1 廊固凹陷储层岩性特征 | 第15-17页 |
3.2 柳泉构造带储层岩矿特征 | 第17页 |
3.3 柳泉构造带储层物性特征 | 第17-20页 |
3.4 柳泉构造带压汞资料特征 | 第20页 |
3.5 柳泉构造带原油特征 | 第20-22页 |
3.6 柳泉构造带地层水特征 | 第22-23页 |
3.7 地层温度和地层压力 | 第23-24页 |
第四章 储层参数研究 | 第24-36页 |
4.1 测井资料标准化 | 第24-27页 |
4.2 电阻率曲线标准化 | 第27-31页 |
4.3 储层常规参数计算模型 | 第31-32页 |
4.4 气层评价模型 | 第32-36页 |
第五章 气层评价方法研究 | 第36-54页 |
5.1 测井响应识别气层原理 | 第37-38页 |
5.2 单井定性判断油气层 | 第38-42页 |
5.3 利用综合指标定量判别油气层 | 第42-50页 |
5.4 解释标准 | 第50页 |
5.5 新技术识别气层 | 第50-52页 |
5.6 实例分析 | 第52-54页 |
第六章 油水层评价方法研究 | 第54-62页 |
6.1 柳泉构造带解释难点 | 第54-57页 |
6.2 张开度法解释技术研究 | 第57-59页 |
6.3 张开度法解释标准的建立 | 第59页 |
6.4 张开度法解释应用 | 第59-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