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浅层油藏Ⅲ+Ⅳ油组非主力层评价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4页 |
1.1 选题依据及目的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3 论文研究思路 | 第12页 |
1.4 完成主要工作量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南翼山油田地质概况 | 第14-31页 |
2.1 油田地理位置及勘探开发简况 | 第14-15页 |
2.2 南翼山油田构造特征 | 第15页 |
2.3 地层层序特征 | 第15-18页 |
2.4 沉积相特征 | 第18-23页 |
2.4.1 沉积相类型 | 第19-20页 |
2.4.2 沉积相平面展布 | 第20-23页 |
2.5 油藏特征 | 第23-31页 |
2.5.1 储层特征 | 第23-26页 |
2.5.2 流体及渗流特征 | 第26-29页 |
2.5.3 油层分布 | 第29页 |
2.5.4 油藏压力温度 | 第29-31页 |
第三章 非主力层识别特征与分布 | 第31-53页 |
3.1 非主力层电性特征 | 第31-34页 |
3.1.1 非主力层电性特征响应 | 第31-33页 |
3.1.2 非主力层低电阻成因 | 第33-34页 |
3.2 非主力层物性特征 | 第34-36页 |
3.3 非主力层识别标准 | 第36-49页 |
3.3.1 建立产层电测解释模型 | 第36-45页 |
3.3.2 非主力层识别标准 | 第45-47页 |
3.3.3 识别标准精度验证 | 第47-49页 |
3.4 非主力层分布特征 | 第49-53页 |
3.4.1 非主力层厚度变化特征 | 第49-51页 |
3.4.2 非主力层含油饱和度变化规律 | 第51-53页 |
第四章 非主力层油水层识别及储量评价 | 第53-72页 |
4.1 非主力层油水层识别标准研究 | 第53-61页 |
4.1.1 建立油水层识别标准 | 第53-55页 |
4.1.2 油水层识别标准精度验证 | 第55-56页 |
4.3.3 识别标准在非主力层适应性评价 | 第56-61页 |
4.2 非主力层优选区的确定及储量评价 | 第61-72页 |
4.2.1 优选区的确定 | 第61-69页 |
4.2.2 储量计算及评价 | 第69-72页 |
第五章 非主力层增产实施效果 | 第72-75页 |
5.1 现场实施效果 | 第72-74页 |
5.2 存在问题及今后工作方向 | 第74-75页 |
结论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