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野里的风险与传媒
| 内容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前言 关于本研究课题的说明 | 第6-16页 |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目的 | 第6-7页 |
| 第二节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7-8页 |
| 一、理论意义 | 第7-8页 |
| 二、现实意义 | 第8页 |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 第四节 风险与灾难、危险、危机等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 第10-12页 |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第12-16页 |
| 一、后实证主义 | 第12-13页 |
| 二、系统——关系论方法 | 第13-16页 |
| 第一章 理解风险 | 第16-30页 |
| 第一节 “风险”意义的变迁 | 第16-18页 |
| 第二节 关于风险的几种理论视角 | 第18-23页 |
| 一、认知科学的视角 | 第19-20页 |
| 二、社会文化视角 | 第20-22页 |
| 三、社会建构立场 | 第22-23页 |
| 第三节 风险与反思性现代性 | 第23-30页 |
| 一、贝克与“风险社会” | 第24-25页 |
| 二、反思性现代性 | 第25-26页 |
| 三、吉登斯的风险观 | 第26-30页 |
| 第二章 风险与传媒 | 第30-42页 |
| 第一节 风险社会与媒介化社会的叠加 | 第30-31页 |
| 第二节 传媒在风险社会中的功能 | 第31-36页 |
| 一、预警风险 | 第31-32页 |
| 二、化解风险 | 第32-33页 |
| 三、风险教育 | 第33-34页 |
| 四、选择风险 | 第34-35页 |
| 五、制造风险 | 第35-36页 |
| 第三节 媒介自身的风险 | 第36-40页 |
| 一、媒介科技风险 | 第36-37页 |
| 二、媒介信息、文化风险 | 第37-38页 |
| 三、媒介舆论风险 | 第38-39页 |
| 四、媒介道德风险 | 第39-40页 |
| 第四节 中国传媒面临的两类特殊风险 | 第40-42页 |
| 第三章 风险、传媒与中国和谐社会建设 | 第42-48页 |
| 第一节 中国社会风险的根源 | 第42-44页 |
| 第二节 完善传媒功能、治理社会风险、构建和谐社会 | 第44-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个人简历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