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 千岛湖岛屿社鼠的研究概要 | 第9-10页 |
2 微卫星分子标记在野生动物种群行为学研究的应用 | 第10-12页 |
2.1 微卫星分子标记及其特点 | 第10-11页 |
2.2 微卫星标记结合宏观野外观测的方法 | 第11-12页 |
3 野生动物种群婚配制度的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3.1 婚配制度对种群的意义 | 第12-13页 |
3.2 婚配制度的影响因素 | 第13-17页 |
第二章 研究样地概况和研究方法 | 第17-26页 |
1 研究样地概况 | 第17页 |
1.1 研究样地及其自然状况 | 第17页 |
1.2 样地设置 | 第17页 |
2 野外种群标志重捕 | 第17-18页 |
3 微卫星分子标记法 | 第18-22页 |
3.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18-19页 |
3.2 主要溶液配制 | 第19页 |
3.3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19-20页 |
3.4 微卫星引物和PCR扩增 | 第20-22页 |
3.5 微卫星基因分型 | 第22页 |
4 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22-26页 |
4.1 野外标志重捕数据统计 | 第22-23页 |
4.2 巢区面积和巢区重叠 | 第23页 |
4.3 种群遗传多样性 | 第23-24页 |
4.4 亲权判定 | 第24-25页 |
4.5 家群判定 | 第25页 |
4.6 亲缘系数 | 第25页 |
4.7 统计方法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岛屿社鼠的亲权鉴定和婚配制度 | 第26-36页 |
1 研究结果 | 第26-32页 |
1.1 两岛屿社鼠种群的遗传结构 | 第26-28页 |
1.2 两岛屿社鼠种群的亲权判定和家群分布 | 第28-32页 |
2 分析与讨论 | 第32-36页 |
2.1 遗传多样性和Hardy—Weinberg偏离 | 第32页 |
2.2 亲权关系的确立 | 第32-34页 |
2.3 雌雄混交的婚配制度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岛屿社鼠的家群特征 | 第36-43页 |
1 研究结果 | 第36-41页 |
1.1 家群内部成员间的亲缘关系 | 第36-39页 |
1.2 家群间的亲缘关系 | 第39-41页 |
2 分析与讨论 | 第41-43页 |
2.1 家群内部成员间的亲缘关系 | 第41-42页 |
2.2 家群间的亲缘关系 | 第42-43页 |
第五章 岛屿社鼠家群成员之间的巢区重叠 | 第43-51页 |
1 研究结果 | 第43-47页 |
1.1 亲代与后代间的巢区重叠 | 第43页 |
1.2 后代个体间的巢区重叠 | 第43-47页 |
2 分析与讨论 | 第47-51页 |
2.1 家群个体间的巢区重叠 | 第47-48页 |
2.2 家群个体巢区重叠与亲缘关系的联系 | 第48-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附录1 A岛社鼠种群8个微卫星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分布 | 第52-54页 |
附录2 B岛社鼠种群8个微卫星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分布 | 第54-56页 |
附录3 A岛社鼠种群的亲子关系结果 | 第56-58页 |
附录4 B岛社鼠种群的亲子关系结果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或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