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问题提出的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外学者的研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学者的研究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2-13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2 创新点 | 第13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13-15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15-23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5-21页 |
2.1.1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界定 | 第15-16页 |
2.1.2 新媒体的特征 | 第16-17页 |
2.1.3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主要特征 | 第17-18页 |
2.1.4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 | 第18-21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21-23页 |
2.2.1 生命周期理论 | 第21页 |
2.2.2 集群行为 | 第21-22页 |
2.2.3 意见领袖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案例研究和初步分析 | 第23-29页 |
3.1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三个案例 | 第23-26页 |
3.1.1 药家鑫事件 | 第23-24页 |
3.1.2 复旦“黄山门”事件 | 第24-25页 |
3.1.3 江西中医学院“留学生强奸女学生”事件 | 第25-26页 |
3.2 案例分析 | 第26-29页 |
3.2.1 偶然事件诱发 | 第26页 |
3.2.2 谣言的推波助澜 | 第26-27页 |
3.2.3 “意见领袖”的力量 | 第27页 |
3.2.4 集群行为的扩散 | 第27-28页 |
3.2.5 高校的角色导向 | 第28-29页 |
第四章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演化分析 | 第29-39页 |
4.1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演化过程 | 第29-32页 |
4.1.1 潜伏阶段 | 第29页 |
4.1.2 引发阶段 | 第29-30页 |
4.1.3 发展阶段 | 第30页 |
4.1.4 爆发阶段 | 第30-31页 |
4.1.5 消亡阶段 | 第31-32页 |
4.2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演化的影响要素 | 第32-35页 |
4.2.1 初始事件 | 第32-33页 |
4.2.2 事件参与者 | 第33页 |
4.2.3 内部动力 | 第33-34页 |
4.2.4 内外部环境 | 第34页 |
4.2.5 高校应对策略 | 第34-35页 |
4.3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演化的表现 | 第35-37页 |
4.3.1 时间维度上的表现 | 第35-36页 |
4.3.2 空间维度上的表现 | 第36页 |
4.3.3 演化的渠道 | 第36页 |
4.3.4 行为的一致性 | 第36-37页 |
4.4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演化的分类及路径 | 第37-39页 |
4.4.1 单纯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的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演化路径 | 第37页 |
4.4.2 新媒体环境对现实构成影响的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演化路径 | 第37-38页 |
4.4.3 网上网下联动的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演化路径 | 第38-39页 |
第五章 高校应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演化的策略 | 第39-44页 |
5.1 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演化的影响要素的干预 | 第39-41页 |
5.1.1 对初始事件的干预 | 第39页 |
5.1.2 对参与者的干预 | 第39-40页 |
5.1.3 对内部动力的干预 | 第40-41页 |
5.2 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演化过程各阶段的干预 | 第41-44页 |
5.2.1 潜伏阶段到引发阶段 | 第42页 |
5.2.2 引发阶段到发展阶段 | 第42-43页 |
5.2.3 发展阶段到爆发阶段 | 第43页 |
5.2.4 爆发阶段到消亡阶段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