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5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5-16页 |
1.3 研究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7-19页 |
第2章 大学生思想内隐形成和文化认同概述 | 第19-27页 |
2.1 大学生思想内隐形成概述 | 第19-22页 |
2.1.1 大学生思想内隐形成的含义 | 第19-20页 |
2.1.2 大学生思想内隐形成的特征 | 第20-21页 |
2.1.3 大学生思想内隐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21-22页 |
2.2 文化认同概述 | 第22-24页 |
2.2.1 文化认同的内涵 | 第22-23页 |
2.2.2 文化认同的特点 | 第23页 |
2.2.3 文化认同的功能 | 第23-24页 |
2.3 文化认同对大学生思想内隐形成的作用 | 第24-26页 |
2.3.1 个体心理的导向作用 | 第25页 |
2.3.2 形成过程的强化作用 | 第25页 |
2.3.3 形成结果的固化作用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大学生思想内隐形成中文化认同现状及其分析 | 第27-36页 |
3.1 大学生思想内隐形成中文化认同现状调查 | 第27-31页 |
3.1.1 大学生思想内隐形成中文化认同问卷设计 | 第27页 |
3.1.2 大学生思想内隐形成中文化认同基本情况 | 第27-31页 |
3.2 大学生思想内隐形成中文化认同存在的问题 | 第31-33页 |
3.2.1 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无意识淡化 | 第31页 |
3.2.2 对西方道德文化缺少准确认识 | 第31-32页 |
3.2.3 部分大学生思想形成中存在利益权量失衡现象 | 第32页 |
3.2.4 在认知矛盾上存在不对称现象 | 第32-33页 |
3.3 大学生思想内隐形成中文化认同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3-35页 |
3.3.1 时代变迁传统道德文化退隐逐渐淡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 第33页 |
3.3.2 西方道德思想的影响逐渐弱化对正确价值观的认同 | 第33-34页 |
3.3.3 传媒的广泛影响逐渐强化思想形成中功利性的认同 | 第34页 |
3.3.4 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的缺失弱化文化认同的有效性 | 第34-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大学生思想内隐形成中文化认同教育对策 | 第36-47页 |
4.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文化认同教育 | 第36-38页 |
4.1.1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 第36-37页 |
4.1.2 加强共同理想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政治信仰 | 第37页 |
4.1.3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化大学生文化认同感 | 第37-38页 |
4.1.4 崇尚社会主义荣辱观强化大学生的养成教育 | 第38页 |
4.2 针对大学生思想特点增强文化认同内化 | 第38-42页 |
4.2.1 端正对待多元文化的态度增强主流文化的认同感 | 第39页 |
4.2.2 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增强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能力 | 第39-40页 |
4.2.3 注重知与行的统一提高大学生认知能力 | 第40-41页 |
4.2.4 增强隐性教育融合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 第41-42页 |
4.3 加强环境建设固化大学生文化认同 | 第42-46页 |
4.3.1 营造社会文化氛围注重大学生的文化环境熏陶 | 第42页 |
4.3.2 塑造校园人文氛围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寻求 | 第42-44页 |
4.3.3 加大社会监督机制优化大学生的文化交流传媒 | 第44页 |
4.3.4 丰富家庭文化生活加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渗透 | 第44-45页 |
4.3.5 注重群体生活方式影响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引导 | 第45-4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附录 | 第51-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