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31页 |
1.1 引言 | 第17页 |
1.2 果树树型种类和遗传特征 | 第17-20页 |
1.2.1 普通生长型 | 第17-18页 |
1.2.2 半矮生型 | 第18页 |
1.2.3 矮化型 | 第18-19页 |
1.2.4 垂枝型 | 第19页 |
1.2.5 柱型 | 第19页 |
1.2.6 短枝型 | 第19-20页 |
1.3 桃基因组研究进展 | 第20-26页 |
1.3.1 桃连锁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20-21页 |
1.3.2 桃物理图谱的构建 | 第21-22页 |
1.3.3 桃重要目标性状的定位 | 第22-26页 |
1.4 控制植物株高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26-28页 |
1.4.1 植株高度组成因子 | 第26页 |
1.4.2 赤霉素信号途径基因影响株高研究进展 | 第26-27页 |
1.4.3 油菜素内酯信号途径基因影响株高研究进展 | 第27页 |
1.4.4 生长素信号途径基因影响株高研究进展 | 第27-28页 |
1.5 SNP技术研究进展 | 第28-29页 |
1.5.1 SNP分子标记 | 第28页 |
1.5.2 SNP分子标记类型与应用 | 第28-29页 |
1.6 目标性状的定位和克隆策略 | 第29页 |
1.7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9-30页 |
1.8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第二章 温敏半矮生型桃节间表型和遗传特征 | 第31-36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1页 |
2.1.1 实生苗的获得 | 第31页 |
2.1.2 温度处理 | 第31页 |
2.1.3 节间表型的测定 | 第31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4页 |
2.2.1 半矮生型桃依赖温度调控节间长度 | 第31-33页 |
2.2.2 控制温敏半矮生型桃节间长度基因的遗传特征 | 第33-34页 |
2.3 讨论 | 第34-35页 |
2.3.1 植株结构的决定因素 | 第34-35页 |
2.3.2 环境温度影响植株形态建成 | 第35页 |
2.4 小结 | 第35-36页 |
2.4.1 温度启动了温敏半矮生型节间的伸长 | 第35页 |
2.4.2 Tssd为显性单基因控制 | 第35-36页 |
第三章 植株响应温度的生物学效应研究 | 第36-44页 |
3.1 研究材料和方法 | 第36-37页 |
3.1.1 温度处理和研究材料取样 | 第36页 |
3.1.2 温度诱导表型评价 | 第36页 |
3.1.3 扫描电镜观察 | 第36页 |
3.1.4 激素提取和测定 | 第36-37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1页 |
3.2.1 温度对桃新梢表型的影响 | 第37-38页 |
3.2.2 温度对细胞大小的影响 | 第38-40页 |
3.2.3 IAA测定体系的建立以及温度对IAA的影响 | 第40-41页 |
3.3 讨论 | 第41-43页 |
3.3.1 温度和新梢表型、细胞大小的关系 | 第41-42页 |
3.3.2 温度与IAA信号的关系 | 第42-43页 |
3.4 小结 | 第43-44页 |
3.4.1 温度影响新梢表型 | 第43页 |
3.4.2 温度影响细胞大小 | 第43页 |
3.4.3 温度影响新梢节尖IAA的含量 | 第43-44页 |
第四章 PpTssd基因的定位 | 第44-58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4.1.1 表型鉴定 | 第44页 |
4.1.2 基因组DNA提取 | 第44-45页 |
4.1.3 基于表型的BSA基因池构建和二代测序 | 第45页 |
4.1.4 数据分析及目标性状定位 | 第45-46页 |
4.1.5 定位性状的SNP验证 | 第46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6-56页 |
4.2.1 表型的鉴定 | 第46-47页 |
4.2.2 基于二代测序的标签开发 | 第47-49页 |
4.2.3 目标性状的关联分析及定位 | 第49-50页 |
4.2.4 定位区间的SNP标记验证 | 第50-55页 |
4.2.5 Tssd基因定位 | 第55-56页 |
4.3 讨论 | 第56-57页 |
4.3.1 基因定位的群体大小与分子标记选择 | 第56页 |
4.3.2 SNP标记的特点 | 第56-57页 |
4.4 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PpTssd基因的精细定位与候选基因分析 | 第58-71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8-60页 |
5.1.1 研究材料 | 第58-59页 |
5.1.2 目标区SNP标记的开发 | 第59-60页 |
5.1.3 基于二代测序技术文库构建和测序 | 第60页 |
5.1.4 二代测序数据的分析 | 第60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60-69页 |
5.2.1 表型的鉴定 | 第60-61页 |
5.2.2 SNP标记的开发与鉴定 | 第61-62页 |
5.2.3 Tssd基因的精细定位 | 第62-64页 |
5.2.4 全基因组深度测序数据分析 | 第64-66页 |
5.2.5 基于深度测序候选基因的确定 | 第66-69页 |
5.3 讨论 | 第69-70页 |
5.3.1 基因精细定位的策略 | 第69页 |
5.3.2 果树重要性状的精细定位和克隆 | 第69-70页 |
5.3.3 候选基因的筛选 | 第70页 |
5.4 小结 | 第70-71页 |
5.4.1 精细定位了目标基因 | 第70页 |
5.4.2 通过深度测序确定了可能候选基因 | 第70-71页 |
第六章 Tssd分子标记辅助选种体系的建立 | 第71-77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71-73页 |
6.1.1 研究材料 | 第71页 |
6.1.2 研究方法 | 第71-73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73-75页 |
6.2.1 SNP标记开发 | 第73页 |
6.2.2 基于SNP标记的分子鉴定 | 第73-75页 |
6.3 讨论 | 第75-76页 |
6.3.1 桃重要经济性状的分子鉴定 | 第75-76页 |
6.3.2 用于性状鉴定的分子标记选择 | 第76页 |
6.3.3 如何准确鉴定目标性状 | 第76页 |
6.4 小结 | 第76-77页 |
第七章 全文结论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作者简历 | 第95-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