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与团体辅导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前言第11-12页
2 文献综述第12-17页
    2.1 积极心理的相关概念和研究第12-15页
        2.1.1 积极心理学第12页
        2.1.2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第12-13页
        2.1.3 积极心理品质第13-15页
    2.2 团体辅导第15-17页
        2.2.1 团体辅导的理论依据及效果评估方法第15-16页
        2.2.2 积极心理团体辅导第16-17页
3 研究设计第17-23页
    3.1 研究目的第17页
    3.2 研究对象第17-18页
    3.3 研究工具第18页
        3.3.1 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第18页
        3.3.2 团体单元反馈自评表第18页
        3.3.3 团体成员主观评估量表第18页
    3.4 研究方法和过程第18-19页
        3.4.1 文献法第18-19页
        3.4.2 问卷调查法第19页
        3.4.3 团体心理辅导第19页
    3.5 积极心理团体辅导方案设计及实施第19-23页
        3.5.1 积极心理团体辅导方案的理论基础和目标导向第19-20页
        3.5.2 积极心理团体辅导方案的设计第20-21页
        3.5.3 积极心理团体辅导的实施第21-23页
4 研究结果第23-29页
    4.1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结果第23-26页
        4.1.1 积极心理品质发展水平第23-24页
        4.1.2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性别差异第24-25页
        4.1.3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年级差异第25页
        4.1.4 是否独生对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第25页
        4.1.5 是否住校对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第25-26页
    4.2 初中生积极心理团体辅导的结果分析第26-29页
        4.2.1 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测差异比较第26-27页
        4.2.2 团体心理辅导对积极心理品质的干预效果第27页
        4.2.3 团体心理辅导对积极心理品质影响的后效分析第27-28页
        4.2.4 团体成员主观评估量表评估结果第28页
        4.2.5 团体领导者对积极心理团体辅导的评估第28-29页
5 调查结果讨论第29-32页
    5.1 初中生积极心理状况讨论第29-30页
        5.1.1 整体情况第29页
        5.1.2 积极心理发展水平的性别差异第29页
        5.1.3 积极心理发展水平的年级差异第29-30页
        5.1.4 是否独生对积极心理发展水平的影响第30页
        5.1.5 是否住校对积极心理发展水平的影响第30页
    5.2 团体辅导有效性讨论第30-32页
        5.2.1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改变第30页
        5.2.2 团体成员自我评估第30-32页
6 总结第32-33页
7 教育对策建议第33-35页
    7.1 强化积极心理优势,着重补齐学生的“短板”第33-34页
    7.2 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课程设置,有针对地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第34页
    7.3 重视同伴关系,多在活动和体验中让孩子成长第34页
    7.4 重视亲子教育,让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第34-35页
参考文献第35-37页
附录第37-45页
后记第45页

论文共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格特质、传播动机与网络谣言传播行为的关系研究
下一篇:中学生家庭环境对学习动机和自我和谐的影响的研究--以开封市某中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