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2 大坝风险分析概述 | 第11-13页 |
1.2.1 风险分析发展概述 | 第11-12页 |
1.2.2 抗震安全风险分析模型 | 第12-13页 |
1.3 地震危险性分析 | 第13页 |
1.4 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13-20页 |
1.4.1 易损性分析在核电站、建筑和桥梁结构中的应用 | 第13-14页 |
1.4.2 易损性分析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 第14-18页 |
1.4.3 易损性分析方法及表达 | 第18-20页 |
1.5 大坝地震损失评估 | 第20-22页 |
1.5.1 大坝地震生命损失评估 | 第20-21页 |
1.5.2 大坝地震经济损失评估 | 第21-22页 |
1.5.3 大坝社会环境影响评估 | 第22页 |
1.6 论文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22-25页 |
第2章 高拱坝动力分析模型 | 第25-36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地基辐射阻尼 | 第25-26页 |
2.3 动接触模型 | 第26-29页 |
2.4 损伤开裂模型 | 第29-30页 |
2.5 大岗山拱坝有限元模型介绍 | 第30-34页 |
2.5.1 体型参数 | 第30-31页 |
2.5.2 计算参数 | 第31-32页 |
2.5.3 荷载条件 | 第32页 |
2.5.4 计算模型 | 第32-3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3章 拱坝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36-88页 |
3.1 引言 | 第36-37页 |
3.2 地震易损性分析中的不确定性 | 第37-41页 |
3.2.1 模型和参数的不确定性 | 第37-39页 |
3.2.2 随机变量 | 第39-41页 |
3.3 不确定参数选取 | 第41-53页 |
3.3.1 输入地震动 | 第43-44页 |
3.3.2 抗拉强度 | 第44-47页 |
3.3.3 阻尼比 | 第47-50页 |
3.3.4 坝体及地基弹性模量 | 第50-53页 |
3.4 参数抽样及地震记录选取 | 第53-63页 |
3.4.1 拉丁超立方抽样 | 第53-57页 |
3.4.2 参数抽样 | 第57-59页 |
3.4.3 地震记录选取 | 第59-63页 |
3.5 地震破坏等级划分 | 第63-72页 |
3.6 易损性分析及曲线形成 | 第72-77页 |
3.6.1 易损性概念描述 | 第72-73页 |
3.6.2 易损性曲线形成方法 | 第73-77页 |
3.7 易损性曲线 | 第77-86页 |
3.7.1 大岗山拱坝地震易损性曲线 -直接拟合法 | 第78-79页 |
3.7.2 大岗山拱坝地震易损性曲线 -概率分布法 | 第79-81页 |
3.7.3 直接拟合法 -概率分布法易损性曲线对比 | 第81-83页 |
3.7.4 横缝最大开度易损性分析 | 第83-86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4章 高混凝土坝抗震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 第88-101页 |
4.1 引言 | 第88-89页 |
4.2 抗震安全风险评估框架 | 第89页 |
4.3 坝址区地震危险性分析 | 第89-90页 |
4.4 大坝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90-91页 |
4.4.1 地震易损性分析及曲线形成方法 | 第90页 |
4.4.2 高混凝土坝地震破坏等级划分 | 第90-91页 |
4.5 高混凝土坝震害损失分析 | 第91-96页 |
4.5.1 中等和严重破坏的地震损失 | 第91-93页 |
4.5.2 溃坝破坏引起的地震损失 | 第93-96页 |
4.6 高混凝土坝抗震安全风险标准 | 第96-100页 |
4.6.1 风险计算 | 第96页 |
4.6.2 风险标准 | 第96-98页 |
4.6.3 综合风险等级评估 | 第98-100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1-103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101-102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10页 |
致谢 | 第110-112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