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杂交小麦的研究现状与问题 | 第12-15页 |
·杂交小麦的研究历史 | 第12页 |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及优缺点 | 第12-14页 |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第14-15页 |
·小麦多子房性状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多子房性状的研究概况 | 第15页 |
·多子房小麦的生殖发育 | 第15页 |
·多子房小麦的生化研究概况 | 第15-16页 |
·多子房小麦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 第16页 |
·植物线粒体遗传系统研究概况 | 第16-17页 |
·染色体外遗传 | 第16页 |
·线粒体遗传 | 第16-17页 |
·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育种研究中的应用 | 第17-19页 |
·分子标记技术发展概况 | 第17页 |
·几种分子标记技术简介 | 第17-19页 |
·质量性状的分子标记方法 | 第19-20页 |
·近等基因系法 | 第20页 |
·混合群体分组分离法 | 第20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案 | 第20-22页 |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0-21页 |
·研究方案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小麦多子房性状SSR 分子标记体系的建立 | 第22-31页 |
·材料 | 第22页 |
·方法 | 第22-25页 |
·简易CTAB 法提取DNA | 第22页 |
·DNA 浓度检测 | 第22-23页 |
·建立BSA 基因池 | 第23页 |
·PCR 扩增 | 第23-24页 |
·凝胶电泳 | 第24-2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5-29页 |
·简易CTAB 法提取DNA | 第25-27页 |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27页 |
·退火温度梯度实验结果分析 | 第27-29页 |
·讨论 | 第29-31页 |
·简易CTAB 法提取DNA 效果评价 | 第29页 |
·PCR 体系各组分对扩增的影响 | 第29页 |
·不同退火温度对PCR 的影响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小麦多子房性状近等基因系遗传背景的分子标记检测 | 第31-36页 |
·材料 | 第31页 |
·方法 | 第31-32页 |
·近等基因系的创建 | 第31页 |
·分子标记 | 第31-32页 |
·SSR 带型统计分析 | 第3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4页 |
·SSR 分子标记的扩增结果 | 第32页 |
·遗传相似性 | 第32-33页 |
·聚类分析 | 第33-34页 |
·讨论 | 第34-36页 |
·SSR 在近等基因系中的应用 | 第34页 |
·SSR 与醇溶蛋白的遗传相似性比较 | 第34-35页 |
·多子房近等基因系的应用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小麦多子房性状核基因的SSR 分析 | 第36-40页 |
·材料 | 第36页 |
·方法 | 第36页 |
·多子房性状田间调查 | 第36页 |
·SSR 分子标记 | 第3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6-38页 |
·多子房性状田间调查结果 | 第36-37页 |
·SSR 分子标记的扩增结果 | 第37-38页 |
·讨论 | 第38-40页 |
·卡平方应用于多子房性状适应性测验 | 第38页 |
·BSA 法应用的影响因素 | 第38-39页 |
·SSR 分子标记在多子房性状基因定位中的应用 | 第39-40页 |
第五章 小麦多子房性状细胞质基因的SSR 分析 | 第40-47页 |
·材料 | 第40页 |
·方法 | 第40-41页 |
·多子房性状田间调查 | 第40页 |
·小麦mtDNA 提取 | 第40-41页 |
·mtDNA 的提取结果检测 | 第41页 |
·多子房小麦mtDNA 的SSR 分子标记 | 第41页 |
·多子房小麦mtDNA 的内含子切接点引物和长随机引物分子标记 | 第4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1-45页 |
·多子房性状田间调查结果 | 第41-42页 |
·mtDNA 提取结果 | 第42-43页 |
·多子房小麦mtDNA 的SSR 分子标记结果分析 | 第43-44页 |
·聚类分析 | 第44-45页 |
·内含子切接点引物和长随机引物扩增结果 | 第45页 |
·讨论 | 第45-47页 |
·实验各因素对mtDNA 提取的作用和影响 | 第45页 |
·细胞质效应对多子房性状的影响 | 第45-4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7-49页 |
·研究的结论 | 第47-48页 |
·创新点 | 第48页 |
·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附件1 引物序列 | 第52-55页 |
附件2 近等基因系遗传相似系数表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作者简介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