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S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8页 |
1.1 砷的研究概述 | 第15-18页 |
1.1.1 砷的理化性质及来源 | 第15页 |
1.1.2 水体中砷的污染现状 | 第15-17页 |
1.1.3 砷的毒性及危害 | 第17-18页 |
1.2 微藻和细菌对砷的代谢 | 第18-24页 |
1.2.1 微藻对砷的代谢 | 第18-21页 |
1.2.2 微藻砷代谢的影响因素 | 第21-23页 |
1.2.3 细菌对砷的代谢 | 第23-24页 |
1.3 藻菌共生及在环境修复方面的应用 | 第24-26页 |
1.3.1 藻菌共生的研究概况 | 第24-25页 |
1.3.2 藻菌共生在污染环境修复上的应用 | 第25-26页 |
1.4 拟解决的问题 | 第26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26页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6-27页 |
1.6.1 研究目的 | 第26-27页 |
1.6.2 研究意义 | 第27页 |
1.7 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第二章 砷酸盐处理浓度对无菌和带菌小球藻富集和转化砷酸盐的影响 | 第28-42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2页 |
2.1.1 藻种和培养条件 | 第29页 |
2.1.2 共生细菌的分离、培养与16S rRNA鉴定 | 第29-30页 |
2.1.3 无菌小球藻的获取和检验 | 第30页 |
2.1.4 无菌和带菌小球藻对砷酸盐的富集和形态转化 | 第30页 |
2.1.5 无菌和带菌小球藻生物量的测定 | 第30-31页 |
2.1.6 无菌和带菌小球藻细胞总砷和总磷含量的测定 | 第31页 |
2.1.7 无菌和带菌小球藻细胞内砷形态的测定 | 第31页 |
2.1.8 共生细菌对砷酸盐的形态转化 | 第31-32页 |
2.1.9 数据处理 | 第32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9页 |
2.2.1 小球藻共生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32-33页 |
2.2.2 无菌和带菌小球藻的SEM图像 | 第33页 |
2.2.3 无菌和带菌小球藻的生物量 | 第33-34页 |
2.2.4 无菌和带菌小球藻对砷的吸收和吸附 | 第34-35页 |
2.2.5 无菌和带菌小球藻细胞内的砷形态及含量 | 第35-36页 |
2.2.6 无菌和带菌小球藻培养液的砷形态及含量 | 第36-37页 |
2.2.7 共生细菌对砷酸盐的形态转化 | 第37-38页 |
2.2.8 无菌和带菌小球藻细胞的磷含量 | 第38-39页 |
2.3 讨论 | 第39-40页 |
2.4 小结 | 第40-42页 |
第三章 砷酸盐处理时间对无菌和带菌小球藻富集和转化砷酸盐的影响 | 第42-56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4页 |
3.1.1 藻种和培养条件 | 第43页 |
3.1.2 无菌小球藻的获取和检验 | 第43页 |
3.1.3 无菌和带菌小球藻对砷酸盐富集和形态转化的动态过程 | 第43页 |
3.1.4 无菌和带菌小球藻生物量的测定 | 第43-44页 |
3.1.5 无菌和带菌小球藻细胞总砷和总磷含量的测定 | 第44页 |
3.1.6 无菌和带菌小球藻细胞内砷形态的测定 | 第44页 |
3.1.7 共生细菌对砷酸盐形态转化的动态过程 | 第44页 |
3.1.8 数据处理 | 第44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4-52页 |
3.2.1 无菌和带菌小球藻的生物量 | 第44-45页 |
3.2.2 无菌和带菌小球藻对砷酸盐的富集和形态转化 | 第45-46页 |
3.2.3 无菌和带菌小球藻细胞内的砷形态及含量 | 第46-48页 |
3.2.4 无菌和带菌小球藻培养液的砷形态及含量 | 第48-49页 |
3.2.5 共生细菌对砷酸盐形态转化的动态过程 | 第49-50页 |
3.2.6 无菌和带菌小球藻细胞和培养液的磷含量 | 第50-52页 |
3.3 讨论 | 第52-54页 |
3.4 小结 | 第54-56页 |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56-58页 |
4.1 全文总结 | 第56-57页 |
4.1.1 共生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对砷酸盐的形态转化 | 第56页 |
4.1.2 砷酸盐处理浓度对无菌和带菌小球藻富集和转化砷酸盐的影响 | 第56页 |
4.1.3 砷酸盐处理时间对无菌和带菌小球藻富集和转化砷酸盐的影响 | 第56-57页 |
4.2 创新之处 | 第57页 |
4.3 研究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