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土壤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表面活性剂产生菌强化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及机制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缩写词第10-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17页
    1 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来源、危害、及其污染现状第11-12页
        1.1 土壤中PAHs的来源第11页
        1.2 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危害第11-12页
        1.3 土壤中PAHs的污染现状第12页
    2 PAHs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第12-13页
    3 微生物修复的优点与局限性第13页
    4 PAHs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现状第13-14页
        4.1 植物种类对多环芳烃修复的研究进展第13-14页
        4.2 植物修复机制研究进展第14页
        4.3 植物修复的优点和局限性第14页
    5 生物表面活性剂增溶修复技术第14-15页
        5.1 生物表面活性剂促进修复技术第14-15页
        5.2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优点第15页
    6 研究目的与技术路线第15-17页
第二章 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的筛选及产物性能研究第17-35页
    引言第17-1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8-21页
        1.1 供试土壤第18页
        1.2 供试培养基第18页
        1.3 细菌筛选和鉴定第18-19页
        1.4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提取、鉴定和临界胶束浓度测定第19页
        1.5 细菌发酵条件优化第19-20页
        1.6 发酵产物对多环芳烃增溶效果第20-21页
    2 结果与讨论第21-32页
        2.1 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的筛选和鉴定第21-23页
        2.2 147细菌产生表面活性剂的物质结构鉴定第23-25页
        2.3 147细菌发酵条件优化第25-31页
        2.4 发酵产物对多环芳烃增溶效果第31-32页
    3 结论第32-35页
第三章 表面活性剂产生菌对多环芳烃污染的增溶效果和修复机制第35-55页
    1 引言第35-36页
    2 材料与方法第36-38页
        2.1 材料第36页
        2.2 试验设计第36-37页
        2.3 测定方法第37-38页
        2.4 数据分析第38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8-53页
        3.1 不同处理对土壤中PAHs浓度的影响第38-41页
        3.2 不同实验处理下土壤三大菌拷贝数的变化第41-45页
        3.3 多环芳烃功能菌拷贝数变化第45-49页
        3.4 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第49-51页
        3.5 主成分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第51-53页
    4 小结第53-55页
第四章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第55-77页
    1 引言第55页
    2 材料与方法第55-57页
        2.1 材料第55-56页
        2.2 实验设计第56页
        2.3 测定方法第56-57页
        2.4 数据分析第57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7-73页
        3.1 不同处理下对土壤中PAHs去除的影响第57-60页
        3.2 三大菌基因拷贝数变化第60-63页
        3.3 功能基因拷贝数变化第63-66页
        3.4 土壤酶活性数据第66-67页
        3.5 主成分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第67-72页
        3.6 不同处理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第72-73页
    4 讨论第73-74页
    5 小结第74-77页
参考文献第77-83页
全文展望与创新第83-85页
致谢第85-8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论文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共生细菌对盐生小球藻富集和转化砷酸盐影响的研究
下一篇:稻麦两熟秸秆沟埋还田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