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绪论 | 第12-17页 |
一、凉山色彩象征研究的意义 | 第12-14页 |
二、地理与文化的概述 | 第14-17页 |
(一)、山地为主的地貌特征是凉山彝族本土文化得以保持的重要因素之一 | 第15-16页 |
(二)、四季不分明的气候特点是五行文化中季节色彩特征在凉山彝族未能体现的原因之一 | 第16页 |
(三)、层次分明的垂直气候带谱使凉山彝族拥有了“层”艺术形态的表达 | 第16页 |
(四)、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特点成为“彝族四方色”象征的主要依据 | 第16-17页 |
第一章 、凉山彝族色彩印象 | 第17-34页 |
第一节、服饰色彩 | 第17-22页 |
第二节、漆绘色彩 | 第22-27页 |
第三节、毕摩与色彩 | 第27-34页 |
一、招魂色彩 | 第28-32页 |
二、剪纸色彩 | 第32页 |
三、经书插画色彩 | 第32-34页 |
第二章 、凉山彝族尚色解说 | 第34-49页 |
第一节、尚黑寻缘 | 第34-36页 |
第二节、尚火文化 | 第36-38页 |
第三节、三足乌的联想 | 第38-40页 |
第四节、彝族神话中用色彩描述的原始宇宙观 | 第40-43页 |
第五节、语义与色彩 | 第43-44页 |
第六节、图纹与色彩 | 第44-47页 |
第七节、取色自然 | 第47-49页 |
第三章 、色彩象征的多维递进模式 | 第49-63页 |
第一节、二维阴阳形态 | 第49-51页 |
第二节、三维层形态 | 第51-55页 |
第三节、四维时空形态 | 第55-63页 |
一、时间与空间 | 第56-57页 |
二、运动与圜道 | 第57-58页 |
三、圜道与色彩 | 第58-61页 |
四、踏罡步斗的色彩联想 | 第61-63页 |
第四章 、凉山彝族尚色组合的象征分析 | 第63-90页 |
第一节、正色与象征 | 第63-70页 |
一、关于色质 | 第63-70页 |
(一)、赤 | 第63-65页 |
(二)、黑 | 第65-66页 |
(三)、青 | 第66页 |
(四)、白 | 第66-68页 |
(五)、黄 | 第68-70页 |
第二节、组合与象征 | 第70-71页 |
第三节、五行思想的渗透与凉山彝族色彩组合的选择 | 第71-76页 |
第四节、黑与白——生与死的分界 | 第76-78页 |
一、天地日月之和谐 | 第76-78页 |
二、生与死的分界 | 第78页 |
第五节、赤与黑——不能拆分的完整表现 | 第78-88页 |
一、火炭解说 | 第80页 |
二、玄色解说 | 第80-81页 |
三、水火解说 | 第81-84页 |
四、二至解说 | 第84-86页 |
五、四方色与二时制 | 第86-87页 |
六、祭祀解说 | 第87-88页 |
第六节、赤、黑、黄对应日、月、人,阐释“天人合一” | 第88-90页 |
一、日、月、人,阐释“天人合一 | 第88-90页 |
二、生胜假说 | 第90页 |
第五章 、确立凉山彝族色彩象征的恒定意义 | 第90-101页 |
第一节、寻求科学与文化的谋和 | 第90-99页 |
一、光与色 | 第90-93页 |
二、感知阴阳 | 第93-95页 |
三、追求色彩象征各异存同的恒定性 | 第95-99页 |
第二节、凉山彝族色彩象征设计实践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05-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