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文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引言第9-16页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及意义第9-10页
    (二)研究现状第10-14页
    (三)研究思路与写作方法第14-16页
一、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内涵及其培育价值研究第16-21页
    (一)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内涵第16-18页
        1.中国传统文化第16-17页
        2.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第17页
        3.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第17-18页
    (二)提高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意义第18-21页
        1.有利于培养中国传统文化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第18-19页
        2.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第19-20页
        3.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共识和精神力量第20-21页
二、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现状第21-30页
    (一)调查问卷基本情况第21-22页
        1.调查样本的选取第21页
        2.调查样本的回收第21-22页
        3.调查结果的概况第22页
    (二)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现状调查分析第22-30页
        1.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总体状况乐观第22-25页
            (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掌握广泛第22-23页
            (2)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度高第23-24页
            (3)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感较强第24-25页
        2.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5-30页
            (1)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掌握比较浅显第25-26页
            (2)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度不高第26-27页
            (3)运用践行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不足第27页
            (4)中国传统文化糟粕的影响仍然存在第27-28页
            (5)对待中西文化交流缺乏足够的理性第28-30页
三、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第30-41页
    (一)大学生自身因素第30-32页
        1.存在学习功利化的思想误区第30-31页
        2.忽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感悟第31-32页
    (二)教育因素第32-36页
        1.应试教育忽视人文素养养成第32-33页
        2.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缺陷第33-36页
            (1)人才培养理念重知识和技能培养,忽视人文素养塑造第33-34页
            (2)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设置缺乏科学性第34-35页
            (3)校园文化建设力度不够,校园文化氛围不够浓厚第35-36页
    (三)家庭因素第36-37页
        1.家长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不高第36页
        2.家长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功利化第36-37页
    (四)社会因素第37-41页
        1.市场经济带来的义利失衡第37-38页
        2.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影响第38-40页
        3.中西文化冲突引发文化认同危机第40-41页
四、提高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对策第41-51页
    (一)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第41-44页
        1.完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第41-42页
            (1)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第41-42页
            (2)充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第42页
        2.增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动性第42-43页
            (1)培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第42-43页
            (2)提高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使命感第43页
        3.提高自我道德修养和实践的能力第43-44页
    (二)推进高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改革第44-47页
        1.充分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作用第44-46页
            (1)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第44-45页
            (2)改进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方式方法第45页
            (3)完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结构第45-46页
        2.提高教师队伍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第46-47页
            (1)提高教师的文化底蕴第46页
            (2)教师要做到知行合一第46-47页
    (三)形成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合力第47-51页
        1.重视社会力量的推动作用第47-48页
            (1)党和国家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第47页
            (2)发挥大众传播媒体的宣传和导向作用第47-48页
        2.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第48-49页
            (1)营造校园传统文化氛围第48-49页
            (2)开展校园传统文化活动第49页
        3.重视家庭文化熏陶第49-51页
            (1)提高家长的品德修养和文化素质第49-50页
            (2)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思想第50-51页
结语第51-52页
注释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6页
致谢第56-57页
附录第57-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审核评估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
下一篇:近三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古代诗文试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