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17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岩石损伤研究进展 | 第13页 |
1.2.2 硬脆性岩石损伤演化研究 | 第13-15页 |
1.2.3 主要存在的不足 | 第15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2章 斜长花岗岩循环三轴等增幅荷载实验方案 | 第17-28页 |
2.1 研究区地质背景 | 第17-19页 |
2.1.1 地形地貌 | 第17页 |
2.1.2 地层岩性 | 第17-19页 |
2.1.3 深部变形破裂成因机制分析 | 第19页 |
2.2 斜长花岗岩试样制备及其分析检测 | 第19-23页 |
2.2.1 斜长花岗岩矿物成分分析 | 第19-22页 |
2.2.2 试样的制备 | 第22页 |
2.2.3 试样均匀性检测 | 第22-23页 |
2.3 斜长花岗岩试验设备 | 第23-25页 |
2.3.1 MTS试验机介绍 | 第23-24页 |
2.3.2 声发射系统及其信号提取软件介绍 | 第24-25页 |
2.4 岩石试验方案 | 第25-28页 |
2.4.1 实验方案设计依据 | 第25页 |
2.4.2 岩石试验方案 | 第25-28页 |
第3章 斜长花岗岩变形破坏特征 | 第28-48页 |
3.1 岩石物理力学参数计算 | 第28-29页 |
3.2 常规三轴变形破坏特征 | 第29-36页 |
3.2.1 强度特征 | 第29-31页 |
3.2.2 常规三轴应力-应变曲线全过程变化特征 | 第31-32页 |
3.2.3 岩石峰前变形特征 | 第32-34页 |
3.2.4 岩石峰后变形特征 | 第34-35页 |
3.2.5 岩石破坏特征 | 第35-36页 |
3.3 循环三轴等增幅荷载下变形破坏特征 | 第36-45页 |
3.3.1 强度特征 | 第36-37页 |
3.3.2 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 | 第37-39页 |
3.3.3 岩石峰前变形特征 | 第39-40页 |
3.3.4 岩石峰后变形特征 | 第40-41页 |
3.3.5 岩石破坏特征 | 第41-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8页 |
第4章 斜长花岗岩声发射特征 | 第48-59页 |
4.1 声发射原理 | 第48-51页 |
4.1.1 声发射术的特点 | 第48-49页 |
4.1.2 声发射参数及其分析 | 第49-51页 |
4.2 常规三轴声发射特性 | 第51-52页 |
4.3 循环三轴等增幅荷载下声发射特性 | 第52-58页 |
4.3.1 声发射参数特征 | 第52-55页 |
4.3.2 声发射Kaiser效应与Felicity效应 | 第55-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循环三轴等增幅荷载下斜长花岗岩损伤变量的变化规律 | 第59-76页 |
5.1 损伤变量的选取意义 | 第59页 |
5.2 累计残余应变定义及变化规律 | 第59-63页 |
5.2.1 残余应变的定义 | 第59页 |
5.2.2 残余应变普遍规律 | 第59-61页 |
5.2.3 按照残余应变的方法定义损伤变量 | 第61-62页 |
5.2.4 阶段划分 | 第62-63页 |
5.3 耗散能 | 第63-68页 |
5.3.1 应力功、可释放应变能和耗散能计算 | 第63-64页 |
5.3.2 应力功、可释放弹性应变能和耗散能变化规律 | 第64-66页 |
5.3.3 按照能量耗散变化的方法定义损伤变量 | 第66-68页 |
5.3.4 耗散能定义为损伤变量的损伤分段 | 第68页 |
5.4 累计声发射振铃计数 | 第68-71页 |
5.4.1 损伤变量的定义 | 第68-69页 |
5.4.2 累计声发射计数损伤参量的变化规律 | 第69-71页 |
5.5 循环三轴等增幅荷载下斜长花岗岩损伤分段 | 第71-73页 |
5.5.1 损伤变量的确定 | 第71-72页 |
5.5.2 损伤分段与阶段内的残余应变、耗散能、K_N值计算 | 第72-73页 |
5.6 常规三轴加卸载条件下斜长花岗岩损伤演化研究 | 第73-74页 |
5.7 循环三轴等增幅荷载条件下斜长花岗岩损伤演化规律 | 第74-7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80页 |
6.1 结论 | 第76-78页 |
6.2 展望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