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川中南部二叠系栖霞组层序及沉积特征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引言第10-19页
    1.1 选题依据及目的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1-15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3 存在问题第15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15-16页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16-17页
        1.4.1 研究思路第16页
        1.4.2 技术路线第16-17页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第17-18页
    1.6 主要成果与认识第18-19页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19-30页
    2.1 研究区位置概况第19-20页
    2.2 地层简介第20-27页
        2.2.1 地层划分方案第20-22页
        2.2.2 栖霞组与上覆地层茅口组的划分第22-25页
        2.2.3 栖霞组地层特征第25-27页
    2.3 盆地构造沉积演化第27-28页
    2.4 二叠纪栖霞期-茅口期沉积背景第28-30页
第3章 沉积体系第30-43页
    3.1 沉积体系识别标志第30-36页
        3.1.1 岩性组合第30-33页
        3.1.2 测井相第33-34页
        3.1.3 地震相第34-36页
    3.2 沉积体系特征第36-41页
        3.2.1 浅水缓坡台地第37-38页
        3.2.2 台内滩第38-39页
        3.2.3 深水缓坡台地第39-41页
    3.3 沉积序列第41-43页
第4章 层序地层第43-54页
    4.1 层序界面及层序划分第43-49页
        4.1.1 造山角度不整合(SSB1,(?-C)\ P_2l)第46-47页
        4.1.2 侵蚀不整合(SB1,P_(2q)\P_(2m))第47-48页
        4.1.3 初始海泛面ts1第48页
        4.1.4 最大海泛面mfs1第48-49页
    4.2 三级层序及其体系域特征第49-52页
        4.2.1 SQ1低位体系域(SQ1-LST,P_2l )第50页
        4.2.2 SQ1海侵体系域(SQ1-TST,P_(2q~(1B)))第50页
        4.2.3 SQ1高位体系域(SQ1-HST,P_(2q~(1A)) - P_(2q~2))第50-52页
    4.3 层序格架第52-54页
第5章 层序格架内的沉积相展布第54-61页
    5.1 体系域地震相平面展布第54页
    5.2 地震相与沉积相转换第54-56页
    5.3 层序沉积相平面展布第56-58页
    5.4 沉积模式第58页
    5.5 层序演化及其主控因素第58-61页
结论第61-63页
致谢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微地震信号的特征提取与分类识别的研究
下一篇:循环三轴等增幅荷载下斜长花岗岩损伤演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