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7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 1.2.1 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及范围 | 第12页 |
| 1.2.2 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差异研究 | 第12-13页 |
| 1.2.3 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13-14页 |
| 1.2.4 生产性服务业协作发展研究 | 第14-15页 |
| 1.2.5 文献评述 | 第15页 |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页 |
| 1.3.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1.4 文章主要创新点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 2.1 区域分工理论 | 第17页 |
| 2.2 比较优势理论 | 第17-18页 |
| 2.3 空间差异理论-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 | 第18-20页 |
| 第三章 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与协作问题 | 第20-30页 |
| 3.1 京津冀范围界定 | 第20页 |
| 3.2 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 第20-28页 |
| 3.2.1 规模总量 | 第20-24页 |
| 3.2.2 增长速度 | 第24-25页 |
| 3.2.3 就业容纳能力 | 第25-26页 |
| 3.2.4 经济贡献能力 | 第26-28页 |
| 3.3 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协作中的问题 | 第28-30页 |
| 第四章 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差异分析 | 第30-41页 |
| 4.1 空间差异的界定 | 第30页 |
| 4.2 空间差异的分析方法 | 第30-31页 |
| 4.2.1 区位商 | 第30页 |
| 4.2.2 空间基尼系数 | 第30-31页 |
| 4.2.3 空间自相关 | 第31页 |
| 4.3 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差异分析 | 第31-35页 |
| 4.4 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关联与空间关联分析 | 第35-41页 |
| 第五章 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协作发展机制 | 第41-45页 |
| 5.1 建立集群、规模化资源共享机制 | 第41-42页 |
| 5.2 建立地区分工机制,确定区域内各市特色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方向与定位 | 第42页 |
| 5.3 建立政府间协调信任机制,促进空间溢出 | 第42-43页 |
| 5.4 建立产业协作机制,发展特色产业链 | 第43页 |
| 5.5 建立人才激励、创新机制 | 第43-45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5-47页 |
| 6.1 研究结论 | 第45页 |
| 6.2 研究展望 | 第45-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