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1.1 植物的抗逆机制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1.1.1 干旱对植物的影响以及植物的抗旱机制 | 第10-11页 |
1.1.2 低温对植物的影响以及植物的耐寒机制 | 第11页 |
1.1.3 高盐对植物的影响以及植物的耐盐机制 | 第11-12页 |
1.2 LEA蛋白研究进展 | 第12-18页 |
1.2.1 LEA蛋白的分类和结构特点 | 第12-15页 |
1.2.2 LEA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第15-16页 |
1.2.3 LEA蛋白的表达调控模式 | 第16-17页 |
1.2.4 LEA蛋白的功能 | 第17-18页 |
1.2.5 LEA蛋白在提高植物抗逆性中的应用 | 第18页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小麦耐旱基因TaDRLea3-2 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20-3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0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0页 |
2.1.2 菌株与载体 | 第20页 |
2.1.3 试剂 | 第2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0-24页 |
2.2.1 植物材料的准备 | 第20页 |
2.2.2 小麦幼苗总RNA的提取及反转录合成cDNA | 第20-21页 |
2.2.3 小麦耐旱基因TaDRLea3-2 的同源克隆 | 第21-24页 |
2.2.4 小麦TaDRLea3-2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4页 |
2.3 结果分析 | 第24-30页 |
2.3.1 小麦TaDRLea3-2 基因的同源克隆 | 第24-26页 |
2.3.2 小麦TaDRLea3-2 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 | 第26-27页 |
2.3.3 TaDRLea3-2 基因编码蛋白的亲水性分析 | 第27-28页 |
2.3.4 TaDRLea3-2 蛋白的信号肽及跨膜结构域分析 | 第28页 |
2.3.5 TaDRLea3-2 蛋白的潜在磷酸化位点分析 | 第28-29页 |
2.3.6 TaDRLea3-2 蛋白的亚细胞定位预测 | 第29页 |
2.3.7 TaDRLea3-2 基因编码蛋白的二级和三级结构预测 | 第29-30页 |
2.4 讨论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小麦耐旱基因TaDRLea3-2 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32-38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2页 |
3.1.1 植物材料 | 第32页 |
3.1.2 试剂 | 第32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2-34页 |
3.2.1 小麦幼苗的培养及不同胁迫处理 | 第32页 |
3.2.2 RNA的提取及反转录 | 第32-33页 |
3.2.3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33-34页 |
3.3 结果分析 | 第34-36页 |
3.3.1 小麦TaDRLea3-2 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 | 第34-35页 |
3.3.2 小麦TaDRLea3-2 基因在不同胁迫处理下的表达分析 | 第35-36页 |
3.4 讨论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小麦耐旱基因TaDRLea3-2 的亚细胞定位 | 第38-46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38页 |
4.1.1 植物材料 | 第38页 |
4.1.2 菌株和载体 | 第38页 |
4.1.3 试剂 | 第38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38-41页 |
4.2.1 亚细胞定位重组载体的构建 | 第38-40页 |
4.2.2 重组质粒电击转化农杆菌EHA105 | 第40-41页 |
4.2.3 农杆菌EHA105侵染烟草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 | 第41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41-43页 |
4.3.1 目的基因片段的PCR扩增 | 第41-42页 |
4.3.2 亚细胞定位重组载体的构建 | 第42页 |
4.3.3 农杆菌的转化鉴定 | 第42-43页 |
4.3.4 TaDRLea3-2 蛋白在烟草原生质体的亚细胞定位 | 第43页 |
4.4 讨论 | 第43-46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作者简介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