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民政工作论文--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论文

社会救助与社会工作在城市残疾人救助中的比较研究--以沈阳市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绪论第10-16页
1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第16-20页
    1.1 相关概念界定第16-17页
        1.1.1 残疾人第16页
        1.1.2 残疾人社会救助第16-17页
        1.1.3 残疾人社会工作第17页
    1.2 理论基础第17-20页
        1.2.1 社会救助理论第17-18页
        1.2.2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第18-19页
        1.2.3 社会公平理论第19-20页
2 沈阳市残疾人救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20-30页
    2.1 残疾人基本生活现状第20-22页
        2.1.1 残疾人生活自理情况第20-21页
        2.1.2 残疾人家庭经济情况第21页
        2.1.3 残疾人精神慰藉情况第21-22页
    2.2 残疾人救助的现状第22-26页
        2.2.1 残疾人专项救助情况第23-24页
        2.2.2 残疾人心理辅导情况第24-25页
        2.2.3 救助机构覆盖率情况第25-26页
    2.3 残疾人救助中存在的问题第26-30页
        2.3.1 社会救助忽视残疾人精神慰藉第26页
        2.3.2 社会救助忽视残疾人专项救助,针对性差第26-27页
        2.3.3 缺少专业的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第27-28页
        2.3.4 社会工作机构覆盖率低,数量少第28页
        2.3.5 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责不分离,使救助效率低第28-30页
3 社会救助与社会工作在城市残疾人救助中的共性分析第30-35页
    3.1 社会救助与社会工作救助本质相同第30-32页
        3.1.1 满足残疾人生活需要,促进自我发展的共同目标第30-31页
        3.1.2 给予残疾人帮助与关爱的共同服务功能第31-32页
    3.2 社会救助与社会工作的服务理念相同第32-33页
        3.2.1 基于共同的“以人为本”理念第32页
        3.2.2 合力推动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服务理念第32-33页
    3.3 社会救助的发展趋势与社会工作专业视角相同第33-35页
        3.3.1 社会救助融救助与服务一体的发展趋势第33-34页
        3.3.2 社会工作具有协调、整合社会资源的独特专业视角第34-35页
4 社会救助与社会工作在城市残疾人救助中的差异性分析第35-42页
    4.1 残疾人救助中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的差异第35-37页
        4.1.1 社会救助给予的是物质慰藉第35-36页
        4.1.2 社会工作给予更多的精神慰藉第36-37页
    4.2 残疾人救助制度和救助模式上的差异第37-40页
        4.2.1 政府层面社会救助部门介入残疾人救助第37-38页
        4.2.2 社会工作机构介入残疾人救助第38-40页
    4.3 残疾人救助中知识和技巧的差异第40-42页
        4.3.1 社会救助部门工作人员的救助第40页
        4.3.2 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技巧第40-42页
5 实现社会救助与社会工作良性互动的对策建议第42-50页
    5.1 倡导社区救助中引入社会工作理念第42-43页
        5.1.1 进入社区开展残疾人救助工作第42-43页
        5.1.2 引入“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理念第43页
    5.2 完善政府与社会工作机构相融合的救助模式第43-46页
        5.2.1 优化政府与社会工作机构相融合的运行方式第43-45页
        5.2.2 保持政府与社会工作机构的良性互动第45-46页
    5.3 建立多元化复合型社会救助专业人才队伍第46-48页
        5.3.1 改善社会工作专职人员的稀缺现状第46-47页
        5.3.2 加强多元化复合型救助人才的培养第47-48页
    5.4 推进政府购买社会工作第48-50页
        5.4.1 增加残疾人社会救助的资金来源第48页
        5.4.2 采用有针对性的购买形式第48-50页
结语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4页
附录第54-57页
致谢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青年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下一篇:县域政府官员媒介形象呈现与优化--以H省L县弃婴事件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