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3-14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9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7-19页 |
2 关于人才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19-25页 |
2.1 关于人才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2.1.1 人才的基本涵义 | 第19页 |
2.1.2 人才思想的基本内涵 | 第19-20页 |
2.1.3 毛泽东人才思想的基本内涵 | 第20页 |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才的理论 | 第20-25页 |
2.2.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才的基本理论 | 第20-22页 |
2.2.2 列宁、斯大林关于人才的基本理论 | 第22-25页 |
3 毛泽东人才思想产生的渊源及形成过程 | 第25-31页 |
3.1 毛泽东人才思想产生的渊源 | 第25-28页 |
3.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才理论是其产生的理论来源 | 第25-26页 |
3.1.2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用人实践是其产生的实践基础 | 第26页 |
3.1.3 中国传统人才观的深刻影响是其产生的文化渊源 | 第26-27页 |
3.1.4 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现状是其产生的现实依据 | 第27-28页 |
3.2 毛泽东人才思想的形成过程 | 第28-31页 |
3.2.1 毛泽东人才思想的萌芽阶段 | 第28页 |
3.2.2 毛泽东人才思想的形成阶段 | 第28-29页 |
3.2.3 毛泽东人才思想的成熟阶段 | 第29-30页 |
3.2.4 毛泽东人才思想的继续发展阶段 | 第30-31页 |
4 毛泽东人才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31-40页 |
4.1 关于人才同革命、建设、人民群众的关系 | 第31-32页 |
4.1.1 革命和建设离不开对人才的挖掘和培养 | 第31页 |
4.1.2 人才来源于人民群众又服务于群众 | 第31-32页 |
4.2 关于人才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 第32-33页 |
4.2.1 人才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 | 第32页 |
4.2.2 人才是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 第32-33页 |
4.3 关于人才的基本素质、成长思想 | 第33-35页 |
4.3.1 关于人才的基本素质的论述 | 第33-34页 |
4.3.2 关于人才的成长思想 | 第34-35页 |
4.4 关于人才的选拔、培养、任用 | 第35-40页 |
4.4.1 德才兼备的量才标准 | 第35-36页 |
4.4.2 知人善任、任人唯贤的用人态度 | 第36-37页 |
4.4.3 发展教育、重视实践的育人方式 | 第37-38页 |
4.4.4 集众之智、用众之力的聚人智慧 | 第38-40页 |
5 毛泽东人才思想的特色 | 第40-47页 |
5.1 时代性 | 第40-41页 |
5.1.1 紧跟时代变化 | 第40-41页 |
5.1.2 紧随群众需求 | 第41页 |
5.2 实践性 | 第41-43页 |
5.2.1 人才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实践 | 第41-42页 |
5.2.2 人才的选拔与评价依赖于实践 | 第42-43页 |
5.3 广泛性 | 第43-44页 |
5.3.1 五湖四海选人才 | 第43页 |
5.3.2 反对论资排辈 | 第43-44页 |
5.4 艺术性 | 第44-47页 |
5.4.1 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 第44-45页 |
5.4.2 用所长与避所短相统一 | 第45页 |
5.4.3 共同性与独特性相协调 | 第45-47页 |
6 毛泽东人才思想的当代价值及启示 | 第47-55页 |
6.1 理论价值 | 第47-49页 |
6.1.1 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研究 | 第47-48页 |
6.1.2 有助于推动对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丰富和完善 | 第48页 |
6.1.3 有助于促进人才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 第48-49页 |
6.2 现实价值 | 第49-51页 |
6.2.1 有助于领导者树立科学的选人用人理念 | 第49-50页 |
6.2.2 有助于人才选拔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 第50页 |
6.2.3 有助于为社会建设培养强大的人才队伍 | 第50-51页 |
6.3 对新时期我国人才工作的启示 | 第51-55页 |
6.3.1 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育人模式 | 第51页 |
6.3.2 树立开放性的引才规则 | 第51-52页 |
6.3.3 掌握战略性的聚才方式 | 第52页 |
6.3.4 科学用人,创造良好人才环境 | 第52-55页 |
结语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3-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