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16-17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5 创新点 | 第17-19页 |
2 人才集聚的基本理论 | 第19-23页 |
2.1 人口迁移理论 | 第19-20页 |
2.1.1 推拉理论 | 第19页 |
2.1.2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 | 第19-20页 |
2.1.3 双重劳动力市场理论 | 第20页 |
2.1.4 年龄——迁移率模型 | 第20页 |
2.2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0-21页 |
2.3 人才集聚理论 | 第21-22页 |
2.3.1 勒温场论模型 | 第21页 |
2.3.2 产业集群 | 第21-22页 |
2.3.3 目标一致理论 | 第22页 |
2.4 系统动力学理论 | 第22-23页 |
3“两带一路”背景下重庆市人才集聚状况 | 第23-29页 |
3.1 人才 | 第23页 |
3.2 重庆市人才集聚现状 | 第23-25页 |
3.2.1 2004-2013 年重庆人才总量 | 第24页 |
3.2.2 2004-2013 年重庆人才质量 | 第24-25页 |
3.3 重庆与“两带一路”战略格局上其他省市的人才集聚状况比较 | 第25-27页 |
3.3.1 人才总量比较 | 第26页 |
3.3.2 人才质量比较 | 第26-27页 |
3.4“两带一路”战略格局下重庆加快人才集聚的必要性 | 第27-29页 |
4 构建重庆市人才集聚动因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29-41页 |
4.1 系统动力学方法选取 | 第29-30页 |
4.2 构建重庆市人才集聚动因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30-36页 |
4.2.1 系统界定 | 第30-31页 |
4.2.2 系统变量的选取 | 第31-32页 |
4.2.3 系统回路图 | 第32-34页 |
4.2.4 系统存量流量图 | 第34-36页 |
4.3 重庆市人才集聚动因系统仿真 | 第36-41页 |
4.3.1 相关变量参数关系 | 第36-38页 |
4.3.2 模型有效性检验 | 第38-39页 |
4.3.3 模型预测 | 第39-41页 |
5 重庆市人才集聚度动因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灵敏度分析 | 第41-49页 |
5.1 二三产业相对比重指标灵敏度分析 | 第41-42页 |
5.2 房价灵敏度分析 | 第42-43页 |
5.3 毕业生指标灵敏度分析 | 第43-45页 |
5.4 物价指数灵敏度分析 | 第45-46页 |
5.5 教育支出灵敏度分析 | 第46-47页 |
5.6 对外开放程度灵敏度分析 | 第47-49页 |
6 提升重庆市人才集聚度的政策建议 | 第49-53页 |
6.1 深化教育改革,强化人才基地 | 第49-50页 |
6.2 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推进二三产业发展 | 第50-51页 |
6.3 关注民生问题,调控房地产价格和地区物价水平 | 第51页 |
6.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重庆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