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22页 |
1.1 我国对虾养殖产业的发展历程 | 第15页 |
1.2 对虾养殖业发展面临的瓶颈及展望 | 第15-16页 |
1.3 生物絮团技术 | 第16-21页 |
1.3.1 生物絮团技术的原理 | 第16-17页 |
1.3.2 生物絮团技术的发展历程 | 第17-18页 |
1.3.3 生物絮团菌群结构的研究 | 第18-20页 |
1.3.4 生物絮团内部脱氮菌的研究 | 第20-21页 |
1.4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水体中生物絮团形成初期的菌群结构分析及功能预测 | 第22-32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5页 |
2.1.1 实验设计 | 第22-23页 |
2.1.2 生物絮团的采集 | 第23页 |
2.1.3 生物絮团基因组DNA提取、PCR扩增及高通量测序 | 第23-24页 |
2.1.4 测序数据分析 | 第24-25页 |
2.2 结果 | 第25-29页 |
2.2.1 生物絮团菌群多样性分析 | 第25页 |
2.2.2 生物絮团菌群结构分析 | 第25-28页 |
2.2.3 PICRUSt基因功能预测 | 第28-29页 |
2.3 讨论 | 第29-31页 |
2.4 结论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水体中不同粒径生物絮团的菌群结构及功能预测分析 | 第32-43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3.1.1 实验设计 | 第33页 |
3.1.2 生物絮团的采集 | 第33页 |
3.1.3 生物絮团的粒径分布分析 | 第33页 |
3.1.4 生物絮团的分组 | 第33页 |
3.1.5 生物絮团基因组DNA提取、PCR扩增及高通量测序 | 第33页 |
3.1.6 测序数据分析 | 第33-34页 |
3.2 结果 | 第34-40页 |
3.2.1 水质指标 | 第34页 |
3.2.2 生物絮团的粒径分布及各分组粒径范围 | 第34-35页 |
3.2.3 生物絮团菌群多样性分析 | 第35-36页 |
3.2.4 不同粒径生物絮团的菌群结构 | 第36-39页 |
3.2.5 PICRUSt基因功能预测 | 第39-40页 |
3.3 讨论 | 第40-42页 |
3.4 结论 | 第42-43页 |
第四章 源自生物絮团产絮凝剂的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xt1的鉴定及其脱氮特性 | 第43-58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6页 |
4.1.1 培养基 | 第43-44页 |
4.1.2 菌株的来源 | 第44页 |
4.1.3 菌株的鉴定 | 第44-45页 |
4.1.4 菌株的脱氮特性及絮凝能力 | 第45页 |
4.1.5 主要分析方法 | 第45-46页 |
4.2 结果 | 第46-55页 |
4.2.1 菌株的鉴定 | 第46-48页 |
4.2.2 菌株脱氮特性及絮凝能力 | 第48-55页 |
4.3 讨论 | 第55-57页 |
4.4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