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1.1.1 浮游生物在海洋中的地位 | 第14页 |
1.1.2 桡足类 | 第14-16页 |
1.2 藻类对桡足类的影响 | 第16-17页 |
1.2.1 饵料对桡足类的影响 | 第16-17页 |
1.2.2 饵料浓度对桡足类的影响 | 第17页 |
1.3 转录组学研究以及桡足类转录组学 | 第17-18页 |
1.3.1 转录组学研究 | 第17-18页 |
1.3.2 桡足类转录组学 | 第18页 |
1.4 太平洋真宽水蚤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4.1 外部形态研究 | 第18-19页 |
1.4.2 UV-B辐射对太平洋真宽水蚤敏感度的影响 | 第19页 |
1.4.3 有机污染物对太平洋真宽水蚤的影响 | 第19-20页 |
1.4.4 重金属因子对太平洋真宽水蚤的影响 | 第20页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第20-22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章 五种单胞藻对太平洋真宽水蚤(Eurytemorapacifica)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第22-30页 |
2.1 引言 | 第22-23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3-26页 |
2.2.1 单胞藻的培养 | 第23-25页 |
2.2.2 桡足类的获取与培养 | 第25页 |
2.2.3 单胞藻种类对太平洋真宽水蚤存活率、产卵量和产粪数的影响 | 第25-26页 |
2.2.4 太平洋真宽水蚤存活、产卵及产粪的测定 | 第26页 |
2.2.5 结果计算和数据处理 | 第26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6-28页 |
2.3.1 饵料种类对太平洋真宽水蚤存活率的影响 | 第26-27页 |
2.3.2 饵料种类对太平洋真宽水蚤产粪数的影响 | 第27页 |
2.3.3 饵料种类对太平洋真宽水蚤产卵量的影响 | 第27-28页 |
2.4 讨论 | 第28-29页 |
2.5 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饵料浓度对太平洋真宽水蚤(Eurytemorapacifica)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第30-37页 |
3.1 引言 | 第30-31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1页 |
3.2.1 单胞藻的培养(中肋骨条藻、亚心形扁藻) | 第31页 |
3.2.2 桡足类的获取与培养 | 第31页 |
3.2.3 单胞藻饵料浓度对太平洋真宽水蚤存活率、产粪数和产卵量的影响 | 第31页 |
3.2.4 平洋真宽水蚤存活、产卵及产粪的测定 | 第31页 |
3.2.5 结果计算和数据处理 | 第31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1-35页 |
3.3.1 不同浓度梯度的亚心形扁藻对太平洋真宽水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第31-33页 |
3.3.2 不同浓度梯度的中肋骨条藻对太平洋真宽水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第33-35页 |
3.4 讨论 | 第35-36页 |
3.5 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太平洋真宽水蚤转录组分析 | 第37-49页 |
4.1 引言 | 第37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37-42页 |
4.2.1 样品的采集与初步处理 | 第37-38页 |
4.2.2 RNA提取及质量检测 | 第38-39页 |
4.2.3 转录组组装测序流程 | 第39-42页 |
4.2.4 Unigene功能注释 | 第42页 |
4.3 结果 | 第42-47页 |
4.3.1 测序数据过滤 | 第42页 |
4.3.2 Denovo组装 | 第42-43页 |
4.3.3 Unigene功能注释 | 第43-47页 |
4.4 讨论 | 第47-49页 |
第五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