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符号说明 | 第15-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0页 |
1.1 概述 | 第18页 |
1.2 黑液综合治理 | 第18-21页 |
1.2.1 黑液资源化利用 | 第18-19页 |
1.2.2 黑液燃烧 | 第19-20页 |
1.2.3 黑液气化 | 第20-21页 |
1.3 黑液气化技术发展优势与机遇 | 第21-24页 |
1.3.1 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客观要求 | 第21页 |
1.3.2 提高电热比输出的客观要求 | 第21-22页 |
1.3.3 多元化的能源输出方案 | 第22-23页 |
1.3.4 二氧化碳减排效果显著 | 第23-24页 |
1.3.5 日渐老化的碱回收炉急需清洁高效的替代方案 | 第24页 |
1.4 黑液气化技术进展 | 第24-25页 |
1.4.1 流化床气化 | 第24页 |
1.4.2 吹氧加压气化 | 第24-25页 |
1.4.3 超临界水热催化气化 | 第25页 |
1.5 等离子体气化 | 第25-28页 |
1.5.1 等离子体 | 第25-26页 |
1.5.2 等离子体气化与传统焚烧 | 第26-27页 |
1.5.3 等离子体与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 | 第27页 |
1.5.4 黑液等离子体气化研究进展 | 第27-28页 |
1.6 甘蔗渣制浆及黑液特性 | 第28-29页 |
1.6.1 甘蔗渣制浆潜力 | 第28页 |
1.6.2 黑液特性 | 第28-29页 |
1.7 课题立项背景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9-30页 |
1.7.1 立项背景 | 第29页 |
1.7.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9-30页 |
第二章 甘蔗渣黑液慢速升温热解规律研究 | 第30-44页 |
2.1 概述 | 第30页 |
2.2 实验与方法 | 第30-32页 |
2.2.1 原料与制备 | 第30页 |
2.2.2 实验装置 | 第30-31页 |
2.2.3 方法与检测 | 第31-3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2-42页 |
2.3.1 温度对黑液热解的影响 | 第32-34页 |
2.3.2 一氧化碳对黑液热解的影响 | 第34-37页 |
2.3.3 黑液热解气体成分分析 | 第37-39页 |
2.3.4 黑液热解固体残焦的分析 | 第39-41页 |
2.3.5 黑液热解残焦水溶性物质分析 | 第41-4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三章 甘蔗渣黑液热解过程中硫化物转化研究 | 第44-52页 |
3.1 概述 | 第44页 |
3.2 实验与方法 | 第44-46页 |
3.2.1 原料 | 第44-45页 |
3.2.2 实验装置 | 第45页 |
3.2.3 热解实验 | 第45页 |
3.2.4 分析方法 | 第45-4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6-50页 |
3.3.1 甘蔗黑液热解硫化物分析 | 第46-48页 |
3.3.2 甘蔗渣黑液碱木素热解硫化物分析 | 第48-50页 |
3.3.3 硫化物在甘蔗渣黑液热解过程中的转化路径 | 第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甘蔗渣黑液焦CO_2气化及动力学研究 | 第52-76页 |
4.1 概述 | 第52页 |
4.2 实验与方法 | 第52-53页 |
4.2.1 黑液焦制备 | 第52页 |
4.2.2 试验装置 | 第52-53页 |
4.2.3 实验方法 | 第5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3-75页 |
4.3.1 黑液焦CO_2气化影响因素分析 | 第53-56页 |
4.3.2 兰格缪尔-修斯伍德吸附动力学模型验证 | 第56-66页 |
4.3.3 阿伦尼乌斯经验方程动力学模型 | 第66-7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五章 甘蔗渣黑液等离子体热解及气化研究 | 第76-94页 |
5.1 概述 | 第76页 |
5.2 实验与方法 | 第76-81页 |
5.2.1 实验原料 | 第76页 |
5.2.2 等离子体气化实验装置 | 第76-79页 |
5.2.3 分析与检测 | 第79页 |
5.2.4 气化炉的启动与试验 | 第79-80页 |
5.2.5 计算方法 | 第80-81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1-92页 |
5.3.1 等离子电弧的温度预测 | 第81-82页 |
5.3.2 黑液供料对平衡温度的影响 | 第82-85页 |
5.3.3 黑液等离子体热解 | 第85-87页 |
5.3.4 黑液等离子体气化 | 第87-9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六章 黑液气化热力学平衡模型研究 | 第94-130页 |
6.1 概述 | 第94页 |
6.2 黑液气化平衡模型 | 第94-99页 |
6.2.1 黑液气化平衡 | 第94-95页 |
6.2.2 平衡反应与独立方程 | 第95-96页 |
6.2.3 平衡常数的计算 | 第96-98页 |
6.2.5 质量守恒 | 第98页 |
6.2.6 能量守恒 | 第98-99页 |
6.3 模型求解及热力学计算 | 第99-102页 |
6.3.1 平衡模型求解 | 第99-100页 |
6.3.2 热力学计算 | 第100-102页 |
6.4 平衡模型验证 | 第102页 |
6.5 烟灰的形成与黑液完全气化边界 | 第102-104页 |
6.6 气化剂用量对黑液气化的影响 | 第104-116页 |
6.6.1 合成气产量 | 第104-106页 |
6.6.2 热值 | 第106-109页 |
6.6.3 (?) | 第109-111页 |
6.6.4 效率 | 第111-113页 |
6.6.5 合成气品质分析 | 第113-116页 |
6.7 黑液完全气化边界点 | 第116-125页 |
6.7.1 气化剂的需求 | 第116-117页 |
6.7.2 合成气各组成的产量 | 第117-120页 |
6.7.3 能量 | 第120-122页 |
6.7.4 效率 | 第122-124页 |
6.7.5 合成气质量 | 第124-125页 |
6.8 参数分析 | 第125-127页 |
6.9 本章小结 | 第127-13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0-132页 |
7.1 结论 | 第130-131页 |
7.2 创新点 | 第131页 |
7.3 展望 | 第131-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42页 |
致谢 | 第142-14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与课题相关的学术论文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