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1 经典计算与量子计算 | 第13页 |
1.1.2 光量子计算 | 第13页 |
1.1.3 纠缠光子源与光量子计算的实现 | 第13-14页 |
1.2 相关研究工作 | 第14-17页 |
1.2.1 光量子计算的研究 | 第14-16页 |
1.2.2 纠缠光子的产生 | 第16-17页 |
1.2.3 纠缠双光子的探测系统 | 第17页 |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与创新 | 第17-19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纠缠双光子的时空分析与计算 | 第21-38页 |
2.1 纠缠双光子的数学描述 | 第21-24页 |
2.1.1 光量子比特与希尔伯特空间 | 第21-22页 |
2.1.2 光量子比特的测量 | 第22页 |
2.1.3 纠缠双光子与CHSH不等式 | 第22-23页 |
2.1.4 相位差与纯度和对比度 | 第23-24页 |
2.2 纠缠双光子的空间相位差 | 第24-26页 |
2.2.1 空间相位差的产生原因 | 第24-25页 |
2.2.2 空间相位差与纯度和对比度 | 第25-26页 |
2.3 空间相位差的建模计算 | 第26-30页 |
2.3.1 空间相位差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26-27页 |
2.3.2 空间相位差的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27-28页 |
2.3.3 空间相位差补偿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28-29页 |
2.3.4 空间相位差补偿的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29-30页 |
2.4 纠缠双光子的频谱分析 | 第30-31页 |
2.4.1 纠缠双光子的频谱关联与差异 | 第30页 |
2.4.2 频谱差异与效率的关系 | 第30-31页 |
2.5 频谱关联与差异的建模计算 | 第31-34页 |
2.5.1 频谱关联与差异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31-32页 |
2.5.2 频谱关联与差异的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32-34页 |
2.6 纠缠双光子的时间-频率相位差的建模计算 | 第34-37页 |
2.6.1 时间-频率相位差的产生 | 第34页 |
2.6.2 时间-频率相位差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34-35页 |
2.6.3 时间-频率相位差的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35-36页 |
2.6.4 时间-频率相位差的补偿 | 第36-37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纠缠双光子亮度的分析与计算 | 第38-51页 |
3.1 自由空间传播的建模计算 | 第38-42页 |
3.1.1 高斯光束的聚焦 | 第38-39页 |
3.1.2 光子在自由空间中传播模型的建立 | 第39-40页 |
3.1.3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40-41页 |
3.1.4 高斯光束光斑大小的测量 | 第41-42页 |
3.2 BBO切割角度的计算 | 第42-47页 |
3.2.1 SPDC过程的相位匹配条件 | 第43-44页 |
3.2.2 I型SPDC过程的建模计算与结果分析 | 第44-45页 |
3.2.3 II型SPDC过程的建模计算与结果分析 | 第45-47页 |
3.3 BiBO切割角度的计算 | 第47-50页 |
3.3.1 I型SPDC过程的建模计算与结果分析 | 第47-49页 |
3.3.2 II型SPDC过程的建模计算与结果分析 | 第49-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纠缠双光子探测系统的设计 | 第51-64页 |
4.1 符合计数与纠缠双光子的检验 | 第51-53页 |
4.1.1 符合计数简介 | 第51-52页 |
4.1.2 探测系统的设计 | 第52-53页 |
4.1.3 探测系统的实现方案 | 第53页 |
4.2 电平转换芯片与延时模块 | 第53-55页 |
4.2.1 电平转换芯片 | 第53-54页 |
4.2.2 可编程延时模块 | 第54-55页 |
4.2.3 原理图设计 | 第55页 |
4.3 符合事件判别模块 | 第55-60页 |
4.3.1 现有判别模块的缺陷 | 第55-56页 |
4.3.2 判别模块的改进 | 第56-57页 |
4.3.3 异步转同步逻辑模块 | 第57-58页 |
4.3.4 原理图设计 | 第58-60页 |
4.4 单片机计数模块和显示模块 | 第60-63页 |
4.4.1 总体架构与参数设定 | 第60-61页 |
4.4.2 单片机的算法设计 | 第61-62页 |
4.4.3 单片机模块的原理图设计 | 第62-63页 |
4.4.4 显示模块 | 第6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纠缠双光子源的物理实现 | 第64-73页 |
5.1 实验设计方案 | 第64-67页 |
5.1.1 实验光路的构建 | 第64-65页 |
5.1.2 实验器材与参数的选择 | 第65-67页 |
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67-71页 |
5.2.1 纠缠光源探测系统实验结果 | 第67-69页 |
5.2.2 纠缠光源纠缠性质的分析 | 第69-70页 |
5.2.3 纠缠光源对比度与亮度的分析 | 第70页 |
5.2.4 实验误差分析 | 第70-7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73-75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73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