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1.2.2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1.2.1 国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2.1.1 人文主义大学理念研究综述 | 第12页 |
1.2.1.2 现代大学理念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2.1.3 实用主义大学理念研究综述 | 第13页 |
1.2.1.4 新世纪的大学理念研究综述 | 第13页 |
1.2.2 国内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1.2.2.1 基本问题研究 | 第15页 |
1.2.2.2 宏观视角研究 | 第15-16页 |
1.2.2.3 特定视角研究 | 第16页 |
1.2.2.4 比较研究 | 第16-17页 |
1.2.2.5 个案研究 | 第17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3.2 重难点及创新点 | 第19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大学文化建设与人文特性内涵的界定 | 第20-28页 |
2.1 大学文化的内涵 | 第20-22页 |
2.1.1 大学物质文化 | 第20页 |
2.1.2 大学精神文化 | 第20-21页 |
2.1.3 大学制度文化 | 第21页 |
2.1.4 大学行为文化 | 第21页 |
2.1.5 大学四维文化之间的关系 | 第21-22页 |
2.2 大学文化建设的内涵 | 第22-23页 |
2.2.1 大学物质文化建设 | 第22页 |
2.2.2 大学精神文化建设 | 第22-23页 |
2.2.3 大学制度文化建设 | 第23页 |
2.2.4 大学行为文化建设 | 第23页 |
2.3 人文特性的基本方面 | 第23-26页 |
2.3.1 终极的人文关怀 | 第24-25页 |
2.3.2 永恒的道德精神 | 第25页 |
2.3.3 卓越的人文素养 | 第25-26页 |
2.3.4 理性的创造性和批判性 | 第26页 |
2.4 人文特性对大学文化建设的意义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大学文化建设的人文特性问题的历史审视 | 第28-36页 |
3.1 古代“大学”文化建设 | 第28-31页 |
3.1.1 古代“大学”文化建设的借鉴之处 | 第28-31页 |
3.1.1.1 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 第28-29页 |
3.1.1.2 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 | 第29-30页 |
3.1.1.3 古代书院的优良传统 | 第30-31页 |
3.1.2 古代“大学”文化建设的不足之处 | 第31页 |
3.2 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大学文化建设 | 第31-34页 |
3.2.1 晚清和民国时期大学文化建设的借鉴之处 | 第32-34页 |
3.2.1.1 自主治学等民主观念进入中国 | 第32页 |
3.2.1.1 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由 | 第32-33页 |
3.2.1.2 大学校长的象征性作用 | 第33页 |
3.2.1.3“学术独立、教授治校”制度不断完善 | 第33-34页 |
3.2.2 晚清和民国时期大学文化建设的不足之处 | 第34页 |
3.3 建国初期的大学文化建设 | 第34-36页 |
3.3.1 建国初期大学文化建设的借鉴之处 | 第34页 |
3.3.2 建国初期大学文化建设的不足之处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当前我国大学文化建设重视人文特性的原因 | 第36-46页 |
4.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建设过程回顾 | 第36-39页 |
4.1.1 恢复高考 | 第36页 |
4.1.2 大学发展迅速 | 第36-37页 |
4.1.3 扩大招生 | 第37-38页 |
4.1.4 硬件设施、物质生活条件得到超常地发展 | 第38页 |
4.1.5 数量急剧扩张,专业性较高但整体质量尚待提高 | 第38-39页 |
4.2 当前我国大学文化建设重视人文特性的必要性 | 第39-43页 |
4.2.1 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现状 | 第39-41页 |
4.2.1.1 当前我国大学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 第39-40页 |
4.2.1.2 当前我国大学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40-41页 |
4.2.2 当前我国大学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41-43页 |
4.2.2.1 大学外部因素影响 | 第41-42页 |
4.2.2.2 大学内部因素影响 | 第42-43页 |
4.3 当前我国大学文化建设重视人文特性的重要性 | 第43-46页 |
4.3.1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争成为热点 | 第43-44页 |
4.3.2 实现马克思主义最高价值理想 | 第44-46页 |
第五章 大学文化建设中突出人文特性的对策 | 第46-58页 |
5.1 美化大学物质文化,涵养人文特性 | 第46-49页 |
5.1.1 精心设计学校人文景观,注重对大学人道德感的熏陶 | 第46-47页 |
5.1.2 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体现大学的人文关怀 | 第47-48页 |
5.1.3 高度重视大学标志性建筑建设,培养大学人的人文素养 | 第48页 |
5.1.4 让大学人参与大学物质文化建设,培养其创造性思维 | 第48-49页 |
5.2 亮化大学精神文化,突显人文特性 | 第49-51页 |
5.2.1 端正校风,引导大学人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 | 第49-50页 |
5.2.2 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大学文化的人文关怀 | 第50页 |
5.2.3 明确大学的使命,不断提高大学人的人文素养 | 第50-51页 |
5.2.4 树立学术自由的教育理念,培养大学人的创造性品质 | 第51页 |
5.3 强化大学制度文化,保障人文特性 | 第51-54页 |
5.3.1 大学制度的制定要符合伦理要求,确保其道德底线 | 第51-52页 |
5.3.2 从制度上保障学术尊严,为创造性提供条件 | 第52-53页 |
5.3.3 大学制度文化要易内化,突出对大学人的人文关怀 | 第53-54页 |
5.4 优化大学行为文化,践行人文特性 | 第54-58页 |
5.4.1 强化学术责任之风,避免学术不道德行为 | 第54页 |
5.4.2 弘扬个性之风,尊重个体的个性和需要 | 第54-55页 |
5.4.3 营造和谐的交往之风,彰显大学人的人文素养 | 第55页 |
5.4.4 追求真理之风,激发大学人的批判精神 | 第55-58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