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民事诉讼法论文

民事诉讼送达制度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引言第11-12页
一、民事诉讼送达制度概述第12-20页
 (一) 民事诉讼送达制度的概念第12-14页
  1. 民事送达的涵义及其特点第12页
  2. 民事诉讼送达是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第12-14页
 (二) 民事诉讼送达的方式第14-15页
  1. 直接送达第14页
  2. 留置送达第14页
  3. 委托送达第14页
  4. 邮寄送达第14页
  5. 转交送达第14-15页
  6. 公告送达第15页
 (三) 民事诉讼送达制度的价值考量第15-20页
  1. 受送达人的权利保障第15-17页
  2. 送达法律文书的效率保障第17-18页
  3. 送达法律文书的程序保障第18-20页
二、民事诉讼送达制度的比较研究第20-28页
 (一) 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的民事诉讼送达制度第20-24页
  1. 德国的民事诉讼送达制度第20页
  2. 意大利的民事诉讼送达制度第20-22页
  3. 法国的民事诉讼送达制度第22-23页
  4. 日本的民事诉讼送达制度第23-24页
  5. 我国台湾地区的民事诉讼送达制度第24页
 (二) 英美法系国家的民事诉讼送达制度第24-26页
  1. 美国的民事诉讼送达制度第24-25页
  2. 英国的民事诉讼送达制度第25-26页
 (三) 两大法系民事诉讼送达制度的比较与评析第26-28页
  1. 设立专章对送达作出细致地规定第26页
  2. 规定了负责送达的机构、部门或人员第26-27页
  3. 关于送达方式的规定第27页
  4. 关于无效送达的规定第27页
  5. 关于公告送达的规定第27-28页
三、我国民事诉讼送达制度的实证分析第28-38页
 (一) 我国民事诉讼送达制度的现实考察第28-30页
  1. 1982年试行民事诉讼法颁布实施之前的送达制度第28页
  2. 1982年民事诉讼法试行至1991年民事诉讼法正式颁布间的送达制度第28页
  3. 1991年民事诉讼法颁布以来的民事送达制度第28-30页
 (二) 我国民事诉讼送达制度中存在的问题第30-33页
  1. 送达主体混乱、送达责任不明第30页
  2. 直接送达困难第30-31页
  3. 送达程序不规范、甚至不合法第31-33页
 (三) 我国民事诉讼送达制度运行困难的成因分析第33-38页
  1. 送达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第33-35页
  2. 作为送达主体的法院认识不够、配置不当第35-36页
  3. 现代社会生活对送达制度的制约第36-38页
四、我国民事诉讼送达制度的完善第38-47页
 (一) 完善民事诉讼送达制度应当遵循的原则第38-40页
  1. 公正与效率兼顾第38-39页
  2. 确保受送达人的程序保障权第39页
  3. 诚实信用原则第39-40页
 (二) 我国民事诉讼送达制度的重构建议第40-44页
  1. 健全送达规章体系,设立指导性规范第40页
  2. 明确送达主体,建立专门送达工作体系第40-41页
  3. 改革留置送达需要单位见证的做法第41页
  4. 建立补充送达制度第41页
  5. 谨慎、规范并创新适用公告送达第41-43页
  6. 明确规定当事人在送达工作中的协助义务第43页
  7. 改革邮寄送达方式第43页
  8. 有条件地采用先进送达手段第43-44页
 (三) 我国民事诉讼送达程序中的权利救济措施第44-45页
  1. 建立错误、瑕疵送达的后果与救济机制第44-45页
  2. 错误、瑕疵送达的救济方式第45页
 (四) 构建妨碍民事诉讼送达的责任追究机制第45-47页
  1. 法院送达人员失职渎职行为的责任追究第45-46页
  2. 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妨碍送达的追究机制第46页
  3. 代收人妨碍送达的追究机制第46-47页
结语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0页
致谢第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刑事裁判文书说理问题研究
下一篇:论我国公诉证明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