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理论论文

地方人大立法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

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6页
1 导论第9-13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9-10页
        1.1.1 选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第9页
        1.1.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2页
    1.3 研究方法和文章结构第12-13页
        1.3.1 研究方法第12页
        1.3.2 文章结构第12-13页
2 地方人大立法公众参与的意义第13-20页
    2.1 体现地方性法规的正当性第14-16页
        2.1.1 约束公权力追逐利益第14-15页
        2.1.2 建构正当立法程序第15-16页
    2.2 提高地方性法规的适应性第16-17页
        2.2.1 避免法律与生活脱节第16-17页
        2.2.2 利于创制地方特色法规第17页
    2.3 体现地方性法规的权威性第17-20页
        2.3.1 提高地方性法规的质量第18页
        2.3.2 提升地方性法规的公信力第18-20页
3 地方人大立法公众参与的主要依据第20-27页
    3.1 理论依据第20-24页
        3.1.1 参与民主理论第20-21页
        3.1.2 协商民主理论第21-23页
        3.1.3 人民主权理论第23-24页
    3.2 政策法律依据第24-27页
        3.2.1 政策依据第24-25页
        3.2.2 法律依据第25-27页
4 地方人大立法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第27-34页
    4.1 存在的问题第27-29页
        4.1.1 公众参与的程度不足第27-28页
        4.1.2 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第28页
        4.1.3 公众参与形式化第28-29页
    4.2 成因分析第29-34页
        4.2.1 信息不对称第29页
        4.2.2 成本收益不平衡第29-31页
        4.2.3 公众参与制度的不完善第31-34页
5 完善地方人大立法公众参与的建议第34-46页
    5.1 制度的完善第34-41页
        5.1.1 完善信息公开制度第34页
        5.1.2 完善立法前准备制度第34-37页
        5.1.3 完善听证制度第37-38页
        5.1.4 完善专家论证制度第38-39页
        5.1.5 完善立法后评估制度第39-41页
    5.2 机制的建构第41-44页
        5.2.1 建构立法民意反映机制第41页
        5.2.2 建构立法民意测验机制第41-43页
        5.2.3 建构有选择性的激励机制第43-44页
    5.3 其他方面的建议第44-46页
        5.3.1 提高公众的法治意识和参与能力第44-45页
        5.3.2 拓宽多元化的参与方式第45-46页
6 结语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50页
后记第50-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法主德辅”何以正确--对依法治国的一种哲学诠释
下一篇:少数民族基层地区普法工作机制创新研究--以鄂伦春自治旗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