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1-19页 |
(一) 选题缘起 | 第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7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3. 个人看法 | 第16-17页 |
(三) 研究的重难点、创新点和方法 | 第17-19页 |
1. 重点 | 第17页 |
2. 难点 | 第17页 |
3. 创新点 | 第17页 |
4. 方法 | 第17-19页 |
一、何谓“法主” | 第19-34页 |
(一) “法主”的方法论辨析 | 第20-23页 |
(二) “法主”的思想史批判 | 第23-29页 |
1. 中国传统社会中只有依附“人治”的“法治” | 第23-26页 |
2. 西方思想史上关于“法治”的思想 | 第26-27页 |
3. 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法治”的思想 | 第27-29页 |
(三) “法主”的历史和现实依据 | 第29-34页 |
1. “法治”缺失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 | 第29-31页 |
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于“法治”理念的不断探索 | 第31-32页 |
3.“法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 | 第32-34页 |
二、何谓“德辅” | 第34-46页 |
(一) “德辅”的方法论辨析 | 第34-36页 |
(二) “德辅”的思想史批判 | 第36-42页 |
1. 中国传统社会中只有“人治”意义上的“德治” | 第36-38页 |
2. 西方思想史上关于“德治”的思想 | 第38-41页 |
3. 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德治”的观点 | 第41-42页 |
(三) “德辅”的历史和现实依据 | 第42-46页 |
1. “人情”在中国社会根深蒂固 | 第42-43页 |
2. 中国共产党对“德治”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 第43-45页 |
3. “德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 第45-46页 |
三、“法主”与“德辅”的辩证关系 | 第46-55页 |
(一) “法主”与“德辅”间的区别 | 第46-48页 |
1. 实现方式不同 | 第46-47页 |
2. 适用领域不同 | 第47-48页 |
(二) “法主”与“德辅”间的内在联系 | 第48-51页 |
1. “法主”是“德辅”的实现前提 | 第48-49页 |
2. “德辅”是“法主”的必要补充 | 第49-50页 |
3.“法主”与“德辅”具有共同的价值导向 | 第50-51页 |
(三) “法主”与“德辅”相互规定 | 第51-55页 |
1. “法主”规定了“德辅”起作用的方式 | 第51-52页 |
2. “德辅”巩固了“法主”的根基 | 第52-53页 |
3. 不确定“法主德辅”就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治”与“德治” | 第53-55页 |
四、“法主德辅”是“依法治国”的基本理念 | 第55-66页 |
(一) 颠倒“法主德辅”关系对“依法治国”的危害 | 第55-57页 |
1. 消解掉“依法治国”的理念基础 | 第55-56页 |
2. 误导人民群众对“依法治国”的理解 | 第56-57页 |
3. 阻碍“依法治国”的全面实现 | 第57页 |
(二) 对“法治”与“德治”关系错误理解的方法论批判 | 第57-60页 |
1. “德主法辅”说 | 第58-59页 |
2. “存法去德”说 | 第59-60页 |
3. “并重”说 | 第60页 |
(三) “依法治国”必须贯彻“法主德辅”的理念 | 第60-62页 |
1. 坚持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主导作用 | 第61页 |
2. 更好发挥“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的辅助作用 | 第61-62页 |
(四) “法主德辅”理念的根据 | 第62-66页 |
1. “法治”的功能与局限 | 第62-63页 |
2. “德治”的功能与局限 | 第63-64页 |
3. “法主德辅”是“法治”和“德治”互补的科学理念 | 第64-66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