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46页 |
1.1 细胞命运选择简介 | 第20-21页 |
1.2 细胞命运选择的研究内容 | 第21-28页 |
1.2.1 从分子到网络 | 第22-24页 |
1.2.2 从网络到动力学分析 | 第24-28页 |
1.3 基于动力学的细胞命运选择研究 | 第28-41页 |
1.3.1 生物分子网络动态建模 | 第29-32页 |
1.3.2 动力学与细胞命运选择 | 第32-41页 |
1.3.2.1 生物分子网络动力学 | 第32-36页 |
1.3.2.2 稳定性与分岔 | 第36-41页 |
1.4 细胞命运选择的动力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41-42页 |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42-46页 |
第二章 双潜能前体细胞的命运决定动力学分析 | 第46-68页 |
2.1 引言 | 第46-48页 |
2.2 建模 | 第48-55页 |
2.2.1 经典两因子模型 | 第48-49页 |
2.2.2 本研究模型 | 第49-55页 |
2.2.2.1 模型一:X和Y相互独立,并且存在自促进 | 第51-53页 |
2.2.2.2 模型二:X和Y在无协同作用下在启动子区形成复合物 | 第53-54页 |
2.2.2.3 简化模型 | 第54-55页 |
2.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5-66页 |
2.3.1 对称系统 | 第55-58页 |
2.3.1.1 无泄漏表达 | 第55-57页 |
2.3.1.2 泄漏表达 | 第57-58页 |
2.3.2 非对称系统 | 第58-64页 |
2.3.2.1 无泄漏表达 | 第59-60页 |
2.3.2.2 泄漏表达 | 第60-64页 |
2.3.3 系统的动力学分析 | 第64-66页 |
2.4 讨论 | 第66-68页 |
第三章 Hesl与miR-9对神经命运选择的协同调控 | 第68-90页 |
3.1 引言 | 第68-70页 |
3.2 建模 | 第70-74页 |
3.3 结果 | 第74-86页 |
3.3.1 Hesl振动的产生 | 第74-76页 |
3.3.2 miR-9对Hes1振动的负调控 | 第76-80页 |
3.3.3 协同作用及各负反馈调控的作用机制 | 第80-84页 |
3.3.4 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84-86页 |
3.4 讨论 | 第86-90页 |
第四章 Hes1周期性和持续性表达对神经细胞命运选择的调控 | 第90-110页 |
4.1 引言 | 第90-92页 |
4.2 建模 | 第92-96页 |
4.3 结果 | 第96-106页 |
4.3.1 Hes1对BM88的调控 | 第96-98页 |
4.3.2 不同种类信号对BM88的影响 | 第98-103页 |
4.3.3 Hes1对BM88的不同抑制强度所产生的影响 | 第103-105页 |
4.3.4 模型的扩展 | 第105-106页 |
4.4 讨论 | 第106-110页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第110-114页 |
5.1 总结 | 第110-112页 |
5.2 展望 | 第112-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工作 | 第124-126页 |
致谢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