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中庙镇历史风貌保护规划对策研究
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1.1 当今时代城镇特色风貌严重丧失 | 第16页 |
1.1.2 巢湖旅游发展及生态保护建设的需要 | 第16页 |
1.1.3 中庙镇面临新的发展形势 | 第16-17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国内外历史村镇保护研究进展 | 第20-26页 |
2.1 国外历史村镇保护相关研究 | 第20-21页 |
2.1.1 国外历史村镇保护发展历程 | 第20页 |
2.1.2 国外历史村镇保护理论研究 | 第20-21页 |
2.2 国内历史村镇保护相关研究 | 第21-26页 |
2.2.1 国内历史村镇保护发展历程 | 第21-22页 |
2.2.2 国内历史村镇保护理论研究 | 第22-26页 |
第三章 中庙镇现状概述与风貌要素研究 | 第26-40页 |
3.1 中庙镇现状概述 | 第26-28页 |
3.1.1 区位条件 | 第26-27页 |
3.1.2 现状交通条件 | 第27页 |
3.1.3 地域自然条件 | 第27-28页 |
3.1.4 历史沿革 | 第28页 |
3.1.5 人口经济状况 | 第28页 |
3.2 中庙镇风貌要素研究 | 第28-39页 |
3.2.1 总体空间格局 | 第29-31页 |
3.2.2 街巷空间 | 第31-32页 |
3.2.3 公共节点空间 | 第32-34页 |
3.2.4 历史建筑 | 第34-36页 |
3.2.5 民居建筑 | 第36-37页 |
3.2.6 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37-39页 |
3.3 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中庙镇价值特色评价与发展定位 | 第40-49页 |
4.1 中庙镇价值特色评价与保护内容 | 第40-42页 |
4.1.1 价值特色分析 | 第40-41页 |
4.1.2 价值特色评价 | 第41页 |
4.1.3 保护内容确定 | 第41-42页 |
4.2 中庙镇风貌保护现实问题 | 第42-45页 |
4.2.1 总体空间格局的变动 | 第42-43页 |
4.2.2 街巷空间格局肌理的变动 | 第43页 |
4.2.3 民居建筑风貌的破坏 | 第43-44页 |
4.2.4 历史建筑逐渐消亡 | 第44页 |
4.2.5 历史环境要素的破坏 | 第44-45页 |
4.2.6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受重视 | 第45页 |
4.3 发展条件及定位分析 | 第45-48页 |
4.3.1 有利的发展条件 | 第45-47页 |
4.3.2 发展面临的挑战 | 第47页 |
4.3.3 发展定位 | 第47-48页 |
4.4 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中庙镇风貌保护规划对策研究 | 第49-66页 |
5.1 中庙镇风貌保护制度策略研究 | 第49-53页 |
5.1.1 完善法律保障体系 | 第49-51页 |
5.1.2 健全监管保障体系 | 第51-52页 |
5.1.3 拓宽资金保障体系 | 第52-53页 |
5.2 中庙镇风貌保护技术策略研究 | 第53-62页 |
5.2.1 总体空间格局保护 | 第53-54页 |
5.2.2 街巷空间保护整治 | 第54-55页 |
5.2.3 公共节点空间保护 | 第55-56页 |
5.2.4 历史建筑保护 | 第56页 |
5.2.5 民居建筑保护 | 第56-59页 |
5.2.6 保护区划 | 第59-60页 |
5.2.7 非物质遗产保护 | 第60-62页 |
5.3 中庙镇风貌保护实施策略研究 | 第62-66页 |
5.3.1 城乡一体,协同发展 | 第62-63页 |
5.3.2 有机更新,动态保护 | 第63-64页 |
5.3.3 以文养文,建立产业集群 | 第64-6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研究主要结论 | 第66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6-68页 |
附录一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价指标体系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