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哲学理论论文--哲学基本问题论文--本体论论文

走向高级先验论与象的本体论--基于想象力问题的历史性考察

论文创新点第5-10页
中文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导言第15-49页
    0.1 本文选题的缘起第15-18页
    0.2 几个核心概念的说明第18-32页
        0.2.1、象与象的本体论第18-26页
        0.2.2、先验、低级先验与高级先验(超越论)第26-32页
    0.3 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文献基础第32-36页
    0.4 本文基本思路和结构第36-38页
    0.5 方法论问题:作为论证、争执、虚构与深度的现象学第38-49页
        0.5.1、作为先验描述的现象学描述第39-41页
        0.5.2、内在性与超越性之间的异质性转换第41-44页
        0.5.3、作为论证、争执与虚构的现象学方法与具有深度的存在第44-49页
第一章 康德的伟大开端:想象作为全部形而上学奠基体系的神经中枢第49-88页
    1.1 第一批判中的先验想象与对象如何可能问题第50-64页
        1.1.1、现象和范畴无法使对象得以可能第50-55页
        1.1.2、先验对象也无法使对象得以可能第55-57页
        1.1.3、只有先验想象力才“形—象出”对象第57-60页
        1.1.4、图式法沟通和联结了什么?第60-64页
    1.2 第二批判中的模型:形式主义的伦理学与想象问题第64-72页
        1.2.1、超感官世界与感官世界的鸿沟与归摄问题第65-66页
        1.2.2、从法则到准则,模型法问题第66-68页
        1.2.3、形式主义的伦理学与想象第68-72页
    1.3 第三批判中“象征”的第二次哥白尼革命第72-85页
        1.3.1、概念能力、审美和目的论理念与它们的直观表象第72-74页
        1.3.2、反思判断力与象征第74-77页
        1.3.3、解放了的先验想象的普遍权力第77-81页
        1.3.4、三大批判的距离和连续性第81-85页
    本章小结第85-88页
第二章 两个方向的突围:想象在超越论现象学中的彻底化第88-174页
    2.1 从批判的先验哲学到超越论哲学第90-99页
        2.1.1、描述现象学与康德哲学的认识论框架比较;先验想象的进一步揭示和再次遮蔽第90-93页
        2.1.2、超越论的现象学与康德的先验哲学第93-99页
    2.2 公开的想象学说第99-114页
        2.2.1、《逻辑研究》中想象的三种含义第99-104页
        2.2.2、《逻辑研究》之后的想象学说的发展脉络第104-108页
        2.2.3、再生想象学说评析:通过对材料—感觉主义的步步击退而通向生产性想象第108-114页
    2.3 隐秘的想象学说(一):内时间意识的原生产性想象第114-118页
    2.4 隐秘的想象学说(二):被动综合的原生产性想象第118-138页
        2.4.1、被动综合分析与内时间意识分析的关系第119-121页
        2.4.2、被动性与象第121-131页
            2.4.2.1、发生学的溯源;主被动综合及其关系第121-125页
            2.4.2.2、被动性与象第125-129页
            2.4.2.3、意见、情感、意志与前摄问题第129-131页
        2.4.3、触发与原素第131-138页
            2.4.3.1、视域、突显物(Abgehobenes)的触发对鸿沟的克服第132-134页
            2.4.3.2、因果性、理由(reason)与动机引发(Motivation)第134-136页
            2.4.3.3、对象性、原素与“材料—感觉主义”第136-138页
    2.5 被动发生还是被动综合发生?第138-170页
        2.5.1、综合的四次污染第139-144页
        2.5.2、从范畴直观到本质直观的自由想象第144-151页
        2.5.3、言与象第151-165页
            2.5.3.1、逻各斯的三重含义第152-158页
            2.5.3.2、回忆的怀疑论威胁与超越性问题第158-163页
            2.5.3.3、个体化问题第163-165页
        2.5.4、走向真正的被动发生:以对灵感的现象学分析为例第165-170页
    本章小结第170-174页
第三章 决定性的一步:想象的本体论转向第174-202页
    3.1 通过康德阐释对想象本体论的探基第175-181页
        3.1.1、现象学解释学与想象之关系的一般考察第175-176页
        3.1.2、作为双枝干的共同根的先验想象力第176-179页
        3.1.3、“式—像”与“让对象化”的时间性境域第179-181页
    3.2 《存在与时间》对想象本体论的筑基第181-186页
        3.2.1、先验想象作为此在生存论的时间性结构第182-184页
        3.2.2、海德格尔想象本体论综述;与胡塞尔相比较第184-186页
    3.3 此在的多重含义与场所性想象第186-197页
        3.3.1、Dasein的多重含义;作为永生的此在?第187-192页
        3.3.2、时间性想象对“象”的驱逐;存在论的唯我论第192-197页
    3.4 情绪与想象第197-200页
    本章小结第200-202页
第四章 开启从想象到象的第二次转向:时间性中的象第202-257页
    4.1 象征与隐喻的维度:利科“长程的解释学”增加了什么?第203-226页
        4.1.1、迂回的工具:结构主义、语义学和精神分析第204-206页
        4.1.2、迂回的对象:作为象的象征第206-215页
            4.1.2.1、象征与间距化第208-212页
            4.1.2.2、象征与哲学反思第212-215页
        4.1.3、隐喻、想象与象第215-226页
            4.1.3.1、隐喻与象征第215-217页
            4.1.3.2、隐喻的机制:想象、图像与相似性第217-224页
            4.1.3.3、哲学与隐喻;解释学的思辨话语第224-226页
    4.2 身体的维度:梅洛—庞蒂的知觉场与可见者第226-254页
        4.2.1、先验想象力与身体图式(Schema Corporel)第227-237页
            4.2.1.1、对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之批判的最终完成第227-231页
            4.2.1.2、知觉现象学作为对先验想象力的进一步阐明第231-233页
            4.2.1.3、作为身体综合的身体图式第233-237页
        4.2.2、作为存在深度的象;“我在”(象)与“我思”(逻各斯)的辩证作用第237-242页
            4.2.2.1、身体与自然的相互倾越;知觉的“浸透”作为象的溢出第238-239页
            4.2.2.2、“我在”与“我思”的辩证张力第239-242页
        4.2.3、对康德哥白尼革命颠倒的再次颠倒:幽灵与可见者第242-254页
            4.2.3.1、作为幽灵的儿童意识、神话意识、疯癫意识、梦与幻觉意识第242-251页
            4.2.3.2、图像中的视觉思想第251-254页
    本章小结第254-257页
第五章 从想象到象的第三次转向:作为绝对差异的象第257-276页
    5.1 对话语的批判:语言否定与指称否定第261-266页
    5.2 对现象学和解释学的批判:不一致的想象第266-274页
        5.2.1、反综合与非世界第266-269页
        5.2.2、对现象学与解释学的批评第269-272页
        5.2.3、“图形—图像”——“图形—形式”——“图形—母型”:不一致的想象第272-274页
    本章小结第274-276页
第六章 经验想象重回本体论基础:高级先验论结构的建立与超越论想象的完成第276-335页
    6.1 经验想象与他人问题第278-302页
        6.1.1、经验想象在超越论交互主体性中的基础位置第278-297页
            6.1.1.1、胡塞尔:共现与移情(作为当下化)对陌生经验的构造第278-285页
            6.1.1.2、萨特:他人与自我关系的三种模型;高级先验论结构第285-290页
            6.1.1.3、梅洛—庞蒂:唯我论的真理与间世界(inter-world)第290-297页
        6.1.2、作为经验想象的移情解释学与作为先验想象的共通感解释学的相互奠基第297-302页
    6.2 虚构想象的本体论热情第302-314页
        6.2.1、原型复制想象与虚构创新想象的区分第302-305页
        6.2.2、诗性想象:隐喻作为语义创新第305-308页
        6.2.3、社会与文化想象:意识形态,或者乌托邦第308-314页
    6.3 高级时间性;语言与时间第314-332页
        6.3.1、客观时间、心灵时间与叙述时间第315-321页
        6.3.2、三重模仿学说:叙述与时间性的交互作用第321-332页
            6.3.2.1、三重模仿学说第321-326页
            6.3.2.2、对三重模仿的批判性重构第326-330页
            6.3.2.3、探讨时间问题的必由之路第330-332页
    本章小结第332-335页
结论第335-342页
参考文献第342-350页
后记第350-353页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第353页

论文共3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老子与海德格尔哲学美学思想比较研究
下一篇:从“控制自然”意识形态的束缚走向人类与自然的和解--威廉·莱斯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