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民法论文--物权论文

论债权人代位权中的担保前置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4页
    1.1 担保前置问题的产生第8-11页
        1.1.1 我国代位权行使效果超越了传统的债之保全第8-9页
        1.1.2 促使债权人放弃担保而选择代位求偿的现实因素第9-11页
    1.2 担保前置问题的基本含义第11-12页
    1.3 研究意义第12-14页
        1.3.1 现实意义在于弥合司法实务上的立场分化第12-13页
        1.3.2 理论意义在于正确理解代位权成立的要件第13-14页
第二章 担保前置问题的内涵第14-21页
    2.1 基本法律关系第14-15页
    2.2 实质:代位权的构成要件问题第15-21页
        2.2.1 代位权构成要件的理论探讨第15-16页
        2.2.2 担保与“保全债权的必要”第16-18页
        2.2.3 我国规定可进行双重理解第18-21页
第三章 担保应前置的理由第21-30页
    3.1 法理基础——债之相对性第21-25页
        3.1.1 债权人代位权是债之相对性的突破第21-23页
        3.1.2 有担保时否定突破的正当性——目的与代价的衡量第23-25页
    3.2 现实原因——代位权功能的异变第25-30页
        3.2.1 关于直接受偿的争议第25-26页
        3.2.2 直接受偿的现时负面影响第26-28页
        3.2.3 担保前置可矫正负面作用第28-30页
第四章 担保前置的实现第30-39页
    4.1 对现有代位权诉讼框架的分析第30-32页
        4.1.1 我国代位权诉讼的审理思路第30-31页
        4.1.2 在实体审理范围内实现担保前置第31-32页
    4.2 本人担保之前置路径——次债务人抗辩第32-35页
    4.3 他人担保之前置路径——经债权人主张第35-39页
        4.3.1 两难抉择的局面第35-36页
        4.3.2 将“经债权人主张而未能实现”作为保护代位权的条件第36-38页
        4.3.3《广东高院指导意见》相关规定的评价第38-39页
第五章 结语第39-40页
参考文献第40-43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43-44页
致谢第44-45页

论文共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贷款诈骗罪的司法认定
下一篇:论种子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制度